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有外源性和内源性病原体,症状有下腹痛等,靠病史、症状等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与原发病相关,靠检查诊断,生理性无需治,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不同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更年期、儿童患相关疾病时各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对待。
一、定义与本质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其病原体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两个来源,外源性主要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内源性是来自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
盆腔积液
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炎性渗出物,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可自行吸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等疾病引起。
二、临床表现
盆腔炎
症状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伴有泌尿系统感染可有尿急、尿频、尿痛症状。
体征差异较大,轻者无明显异常发现,重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若有盆腔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下腹包块及局部压痛明显,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将宫颈表面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说明宫颈黏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盆腔积液的症状与引起积液的原发病有关。如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下腹痛、发热等盆腔炎的表现外,还可因积液刺激导致腰骶部酸痛等;异位妊娠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可有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表现;黄体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可有突然发作的腹痛等。体征方面,若为盆腔炎性积液,可有下腹部压痛等;若为异位妊娠破裂导致的盆腔积液,可在阴道后穹窿触及饱满感,宫颈举痛明显等。
三、诊断方法
盆腔炎
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此外,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可帮助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窿穿刺液的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可辅助诊断,但确诊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例如,若患者有性生活史,出现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等,结合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可考虑盆腔炎。
盆腔积液
对于生理性盆腔积液,多是通过B超检查发现盆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且患者无相关症状。而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B超检查发现盆腔内有较多液体外,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明确病因。如B超发现盆腔积液,同时患者有腹痛、发热等盆腔炎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可考虑为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若B超发现盆腔积液,患者有停经史、腹痛等,需要考虑异位妊娠等情况,进一步通过血hCG测定等检查来明确。
四、治疗原则
盆腔炎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能彻底治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为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等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有输卵管卵巢脓肿等形成的患者,有时需要手术治疗。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在治疗盆腔炎的基础上,盆腔积液也会逐渐吸收;若是异位妊娠破裂等导致的盆腔积液,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等治疗来清除病灶,从而使盆腔积液减少。
五、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
盆腔炎在妊娠期较为常见,若发生盆腔炎,治疗时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抗生素的选择要兼顾对病原体的治疗和胎儿的安全。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较为安全,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而盆腔积液在妊娠期出现时,生理性的无需处理,病理性的要根据原发病的情况谨慎处理,如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在妊娠期出现时,处理需非常谨慎,要综合考虑胎儿、孕妇的情况等。
更年期女性
更年期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盆腔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在诊断和治疗盆腔炎时,要注意其激素水平变化等对病情的影响。对于盆腔积液,更年期女性出现病理性盆腔积液时,要全面检查排除恶性疾病等情况,因为更年期是一些妇科肿瘤的好发时期,如子宫内膜癌等也可能导致盆腔积液,所以需要谨慎鉴别诊断。
儿童
儿童盆腔炎非常罕见,若发生多与生殖道感染、先天畸形等有关。儿童盆腔积液更要谨慎对待,多考虑先天发育等异常情况,诊断时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影像学等检查仔细鉴别,治疗上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