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胃肠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自身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肠道息肉等)、血管相关(如肠道血管畸形、Dieulafoy病变等)、全身性疾病相关(如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及其他原因(如缺血性肠病等),不同原因涉及不同疾病及人群特点,如炎症性肠病好发年龄及性别等,血管畸形有遗传等特点,全身性疾病影响凝血等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等。
一、肠道自身病变相关原因
(一)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
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肠道黏膜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延伸至结肠其他部位甚至全结肠。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容易引起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下胃肠道出血的情况,其肠道黏膜的炎症状态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从而导致出血。
好发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不同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2.克罗恩病:
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形成等病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其肠道病变特点是肠壁全层受累,炎症可累及肠壁血管,引起血管损伤出血。
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进而与下胃肠道出血相关。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
随着年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一般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升高。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丰富,且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侵犯周围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例如,右半结肠癌患者常表现为腹部隐痛、大便潜血阳性或间断便血等下胃肠道出血症状,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下胃肠道出血由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
2.直肠癌: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肿瘤位于直肠部位,距离肛门较近,容易出现便血症状。肿瘤组织侵犯直肠黏膜下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常混有黏液。
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无明显性别差异显著,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久坐等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关,进而引发下胃肠道出血。
(三)肠道息肉
1.腺瘤性息肉:
是一种癌前病变,随着息肉增大,其表面血管丰富,当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时,容易发生出血。一般来说,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更易引起出血。发病年龄可从青年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促进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从而增加下胃肠道出血风险。
2.炎性息肉:
多继发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刺激肠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息肉表面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血。常见于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年龄分布无特殊倾向,不同性别均可发病,控制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展对于减少炎性息肉相关的下胃肠道出血非常重要。
二、血管相关原因
(一)肠道血管畸形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全身多个部位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肠道部位的血管畸形可导致下胃肠道出血。患者肠道黏膜下可见扩张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儿童期即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男女发病机会均等,由于血管畸形的存在,随时可能因轻微刺激等引发出血。
2.Dieulafoy病变:
是胃、十二指肠或近端空肠的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但也有极少数情况可发生在肠道其他部位导致下胃肠道出血。病变特点是黏膜表面有一个小的破损,而其下有一支异常扩张的动脉,该动脉破裂导致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在一些诱因如腹内压增高、剧烈呕吐等情况下,容易引发肠道血管畸形处的出血。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容易因轻微损伤等出现出血倾向,表现为下胃肠道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其他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影响血小板生成或功能,导致凝血异常,引起肠道出血。白血病患者除了血小板异常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肠道等组织也可能导致出血。
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异常,使得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且出血可能较为难以控制。
2.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如血友病,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体内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肠道等部位的微小血管破裂后难以正常止血,从而引起出血。血友病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男性发病为主,女性为携带者,在一些外伤、剧烈活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肠道出血。
四、其他原因
(一)缺血性肠病
1.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肠系膜动脉狭窄、阻塞,使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发生缺血性坏死,肠黏膜出现溃疡、出血。例如,患者可突然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
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与基础疾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从而增加了缺血性肠病导致下胃肠道出血的可能性。
2.肠道血管痉挛: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寒冷刺激、某些药物副作用等。肠道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肠道缺血,肠黏膜受损出血。例如,在寒冷环境中,部分人群可能因肠道血管痉挛出现下胃肠道出血症状,一般去除诱因后血管痉挛缓解,出血可能停止,但如果诱因持续存在,可能反复出现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