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引发的常见外感病,有特定症状表现,病因包括外界气候变化、居住环境及自身劳累、体质虚弱等因素,可通过症状、舌苔脉象诊断,需与风热、暑湿感冒鉴别,可通过注意保暖、加强锻炼等预防,也可通过饮食、中医外治、休息调养来调理。
一、风寒感冒的定义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属常见的外感病。多在劳累过度、休息不好,再加上吹风、受凉后引发。中医认为,人体的肌表有卫气护卫,当人体劳累、抵抗力下降时,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侵袭肌表,导致卫阳被郁,从而引发一系列感冒症状。
二、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
(一)主要症状
1.发热:一般体温轻度升高,以低热为主,体温多在38℃以下,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因体质等因素出现中度发热情况,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机体正邪相争所致。
2.怕冷明显:患者会有明显的怕冷感觉,即使穿着较多衣物、处于温暖环境中仍难以缓解,这是由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郁,不能正常温煦肌表。
3.头痛:头部疼痛较为常见,疼痛部位多为头后部,疼痛性质可为胀痛或闷痛,是因为风寒之邪凝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4.鼻塞流涕:流清涕,鼻涕质地稀薄,鼻塞症状明显,这是因为风寒之邪犯肺,肺失宣肃,影响了鼻窍的通气功能。
5.咳嗽: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是因为风寒之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患风寒感冒时,除上述成人常见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与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风寒之邪影响脾胃运化有关。而且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
2.老年人:老年人患风寒感冒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但怕冷表现可能更突出,还容易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这与老年人正气不足,抗病能力较弱有关,患病后恢复相对较慢。
3.女性:女性在经期患风寒感冒时,可能会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等月经紊乱情况,这是因为风寒之邪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女性经期气血相对不足,更容易受外邪干扰。
三、风寒感冒的病因
(一)外界因素
1.气候变化:当气温骤降,如秋冬季节气温明显下降时,人体若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就容易遭受风寒之邪侵袭而引发感冒。例如,在寒冷的清晨,穿着单薄外出,就可能因受凉而患上风寒感冒。
2.居住环境寒冷潮湿: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居住环境中,人体肌表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比如,居住在地下室等较为阴冷潮湿的地方,人体长时间受寒湿之气影响,易引发风寒感冒。
(二)自身因素
1.劳累过度: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正气,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例如,长时间连续加班、熬夜工作后,身体疲惫,就容易患上风寒感冒。
2.体质虚弱:本身体质较弱,如素体阳虚的人,阳气不足,肌表不固,更容易受到风寒之邪侵袭。素体阳虚者多表现为怕冷、手足不温等,这类人群在季节更替或气温变化时更易患风寒感冒。
四、风寒感冒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症状表现:根据患者有明显的受凉病史,出现怕冷、发热(多为低热)、头痛、鼻塞流涕(清涕)、咳嗽(咯痰清稀)等症状,可初步考虑为风寒感冒。
2.舌苔脉象:中医诊断中,风寒感冒患者舌苔多薄白,脉象多浮紧。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脉常见于风寒表证。
(二)鉴别诊断
1.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多因外感风热之邪引起,症状与风寒感冒有所不同。风热感冒发热多为高热,怕冷不明显,而有明显的发热、怕热表现,鼻塞流涕多为黄涕,咳嗽咯痰多为黄稠痰,舌苔多薄黄,脉象多浮数。例如,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喉肿痛明显,而风寒感冒咽喉肿痛相对较轻。
2.暑湿感冒:暑湿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除有感冒症状外,还伴有暑湿内蕴的表现,如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舌苔多腻,脉象多濡数,与风寒感冒的症状有明显区别。
五、风寒感冒的预防与调理
(一)预防措施
1.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要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例如,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穿保暖的鞋子等。
2.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每周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使身体气血通畅,卫外功能增强,减少风寒之邪侵袭的机会。
3.避免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劳累会耗伤正气,降低人体免疫力,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
4.注意居住环境:保持居住环境的温暖、干燥,定期通风换气,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减少风寒湿邪侵袭的可能。
(二)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多吃温热性食物:可适当食用生姜、葱白、红糖等,如生姜红糖水,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适合风寒感冒患者饮用,能帮助驱散风寒。生姜性温,能散寒解表;葱白有发汗解表的功效;红糖能补益中气,三者搭配可缓解风寒感冒症状。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生鱼片、苦瓜、西瓜等,以免加重寒邪在体内的停滞,不利于风寒感冒的恢复。
2.中医外治法:
艾灸:可艾灸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艾灸大椎能振奋阳气,驱散风寒;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为风邪出入之门户,艾灸风门可驱散风邪;肺俞穴是肺之背俞穴,艾灸肺俞能调理肺气,宣肺解表。一般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拔罐:对于体质较好、风寒感冒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选择背部的膀胱经穴位进行拔罐,如肺俞、风门等穴位,通过拔罐的方法,拔出体内风寒之邪,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但拔罐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和部位,操作要规范,避免引起皮肤损伤等问题。
3.休息调养: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病邪。休息时可选择舒适的体位,保持室内安静、温暖,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