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与感染、免疫、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可能引发慢性肠炎。例如,长期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容易导致肠道反复受到细菌侵袭,从而转变为慢性炎症状态。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因饮食不洁而患慢性肠炎的情况较为常见。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也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若感染未能及时彻底清除,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肠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引发慢性肠炎。
2.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可能参与慢性肠炎的发病。例如,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持续炎症。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肠道炎症中较为突出,如溃疡性结肠炎就被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肠道黏膜的自身抗体,持续破坏肠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3.遗传因素
部分慢性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与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肠炎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慢性肠炎的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例如,在一些遗传性肠道疾病相关的慢性肠炎中,特定的基因缺陷会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肠道慢性炎症。
4.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等,可能刺激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引发慢性肠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对肠道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和损伤,破坏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慢性肠炎。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处于长期精神紧张的状态,这也使得慢性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二、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在腹部的中下部位。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仅感觉腹部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肚脐周围间歇性的隐痛,在进食后或受凉后疼痛可能会加重。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等。腹泻的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每天腹泻数次,有的则可达十余次。例如,一些慢性肠炎患者可能每天大便3-5次,大便中可能带有黏液或少量脓血。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进食少量食物后就出现腹胀感,对油腻食物等的消化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2.全身症状
消瘦:由于肠道长期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尤其是病情较长的患者,长期营养吸收不良会导致身体逐渐消瘦,体质变差。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消耗身体能量,且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能量供应,从而使患者出现乏力的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以及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长期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否有过肠道感染病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肠道疾病患者等。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包块等情况。一般慢性肠炎患者腹部可有轻压痛,压痛部位多与肠道病变部位相关。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黏液、寄生虫卵等。例如,若粪便中发现较多白细胞,提示肠道可能有炎症反应;若发现红细胞或黏液,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有损伤。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慢性肠炎患者若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若有肠道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可能会升高。
4.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下可看到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糜烂或溃疡形成;在克罗恩病患者的结肠镜下可能看到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X线钡剂灌肠检查来辅助诊断慢性肠炎。例如,慢性肠炎患者在X线钡剂灌肠下可能会出现肠道黏膜皱襞紊乱、粗细不均等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肠炎,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解腹痛的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等。
2.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例如,在购买食物时要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在制作食物过程中要注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例如,有慢性肠炎家族史的人群,可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排查肠道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