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多种因素致结肠炎症,有不同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大部分规范治疗可缓解但部分反复发作且有一定癌变风险;结肠癌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诊断靠内镜、影像及肿瘤标志物等,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预后与分期、年龄等相关,早期预后较好,中晚期及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感染、免疫异常、缺血、放疗等多种因素导致。例如感染性结肠炎多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结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结肠黏膜,导致肠道持续炎症。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肠道感染病史者更易患结肠炎。
结肠癌: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有关。遗传因素方面,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会显著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及厌氧菌浓度增加,长期刺激结肠黏膜引发癌变。结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癌发病几率,有结肠癌家族史者属于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结肠炎:
症状:不同类型结肠炎表现有所差异,一般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10余次不等,为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供血不足突发腹痛,多为突发左下腹或左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血性。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结肠炎可能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状态变化可能影响结肠炎症状的轻重。
体征:轻中度患者可能无明显体征,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贫血貌等全身表现。
结肠癌:
症状:早期结肠癌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腹痛,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腹胀感;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不匀;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还可有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结肠癌患者表现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更不典型;年轻患者结肠癌可能恶性程度相对较高,进展较快。男性和女性在症状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结肠癌的一些高危因素在不同性别中的影响可能因生活方式等有所不同。
体征: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若发生肝转移等远处转移,还可能有肝大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结肠炎:
内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如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看到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改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性质。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及炎症程度,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反映肠道炎症活动情况;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可帮助判断有无感染因素等。
结肠癌:
内镜检查: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肠内病变,并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确诊结肠癌的金标准。对于怀疑结肠癌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准备工作有所不同,儿童需要更温和的肠道准备方法,老年患者需注意肠道准备可能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可显示结肠黏膜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改变,但准确性不如结肠镜。
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肠癌有无肠外转移等情况,对于判断肿瘤分期有重要意义。例如可通过CT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肝转移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等部位的病变显示有一定优势,可辅助结肠癌的诊断和分期。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等,虽然其特异性不高,但对结肠癌的辅助诊断、术后监测复发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治疗原则
结肠炎: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对于感染性结肠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抗生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调整,儿童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
手术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结肠炎如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相对较少见。
结肠癌:
手术治疗:是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等。早期结肠癌通过手术有可能治愈。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手术需考虑生长发育影响,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肺等功能。
化疗: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术后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也可用于晚期结肠癌的姑息治疗。化疗药物的选择和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制定。
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结肠癌的治疗,减少肿瘤复发等。
五、预后情况
结肠炎: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如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相对结肠癌较低。不同年龄预后有所差异,儿童结肠炎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老年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且易合并其他并发症。
结肠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年龄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对治疗的耐受性低,预后相对年轻患者更差;年轻患者结肠癌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预后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