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吐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及全身症状,诊断可通过胃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一般治疗需卧床休息等,补充血容量要输液输血,止血可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胃出血吐血的常见原因
1.消化性溃疡
发病机制: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肠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关键,当溃疡侵蚀到黏膜下血管时,就容易引起出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胃出血吐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其影响,青壮年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中老年则可能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溃疡复发出血。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类型溃疡中可能有一定表现,比如十二指肠溃疡男性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增加胃出血吐血的可能性。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发病机制: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压力增高,血管破裂后就会出现大量吐血。这种情况在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或患有病毒性肝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为肝硬化的人群。
性别因素:肝硬化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联,比如酒精性肝硬化男性多于女性,而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在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最终都可能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酗酒、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等生活方式是导致肝硬化进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或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还有大量饮酒等。这些因素导致胃黏膜发生急性糜烂和出血,从而出现吐血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应激状态下的患者多为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长期服药或饮酒者年龄分布较广。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不同性别都可能因上述病因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胃出血吐血。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有严重创伤等应激情况是重要影响因素。
4.胃癌
发病机制: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后引起出血。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到中晚期更容易出现胃出血吐血情况。各年龄段都可能患胃癌,但中老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累积有关。
性别因素:胃癌的发病有一定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不是绝对的。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胃出血吐血。
二、胃出血吐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也可能是暗红色血性物质,这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如果出血速度快、量多,多为鲜红色;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后,呕吐物可呈暗红色。
黑便: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变为硫化铁,导致大便呈黑色,且黏稠发亮,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这也是胃出血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全身症状: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不同,中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失血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循环系统症状。
2.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如溃疡、静脉曲张、糜烂、肿瘤等。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止血治疗。各年龄段患者都可进行胃镜检查,但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评估失血的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下降,通过动态监测血常规可以观察出血的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血常规指标有一定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参考相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失血程度。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对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有辅助意义。
三、胃出血吐血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身体耗氧量,有利于减少出血。不同年龄段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的安全护理,防止坠床等意外。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呕血、黑便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变化可能更迅速。
禁食:在出血期间通常需要禁食,避免食物刺激胃黏膜,加重出血。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的营养补充,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
2.补充血容量
输液输血:根据患者失血程度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输血等。对于中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输血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输血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输液输血的量和速度,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因为胃酸分泌减少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不同年龄段患者都可使用,但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内镜下止血:如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出血病灶,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剂、使用钛夹夹闭血管等。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止血方法,各年龄段患者均可根据病情选择。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出血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胃癌导致的严重出血,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胃部分切除等手术。但手术风险会因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中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