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胃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全身性因素(如内分泌及代谢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方法有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应对建议包括一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作息、情绪调节)和针对疾病的干预(胃部疾病根据情况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或综合治疗,肝胆胰疾病根据病情保守或手术治疗,全身性因素相关疾病进行相应替代或药物治疗)。
胃部疾病
慢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引发慢性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经常出现胃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伴有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长期服药的中老年人等都是高发人群。
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之一,另外,胃酸分泌过多也会腐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出现,随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可重复出现,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胀痛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易患。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有关,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缓解,疼痛规律通常为疼痛-进食-缓解,还可能伴有夜间痛。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者易患。
胃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胃痛,且疼痛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胃癌。
肝胆胰疾病
胆囊炎:多由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引起,急性发作时右上腹会出现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胆囊炎则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易加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多次妊娠的女性相对更易患胆囊炎。
胆结石:结石刺激胆囊或胆管黏膜可引起疼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进食油腻食物后易诱发,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女性、肥胖者、高脂饮食者等是高发人群。
胰腺炎:胆道疾病(如胆结石等)、酗酒、暴饮暴食等是常见病因。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表现为剧烈的左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向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慢性胰腺炎也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可伴有消瘦、脂肪泻等症状,暴饮暴食者、有胆道疾病史者等易患胰腺炎。
全身性因素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可能出现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痛、腹胀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中年女性,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的人群更易患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的疾病,可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胃痛等症状,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病情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总是胃痛的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可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各个年龄段均可进行,检查前需空腹。
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无痛无创,患者口服特定试剂后,检测呼出气体中相关成分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儿童也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能同时明确胃部病变情况和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适用于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胆胰等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各年龄段均可进行,儿童检查时需根据情况适当处理。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生化检查可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辅助判断全身状况,各年龄段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血液检查。
总是胃痛的应对建议
一般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有其特点,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间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睡眠,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减少但也需保证质量。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痛等症状加重。各个年龄段都要注意情绪调节,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情绪,家长要给予关心和引导;成年人面临工作生活压力大,要学会适当减压。
针对疾病的干预
胃部疾病: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联合使用,但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抗生素治疗,多以对症支持和保护胃黏膜为主。对于胃癌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如果病情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消炎利胆药物等,同时注意饮食控制;如果病情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胰腺炎患者急性期需要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慢性胰腺炎则需要调整饮食、补充胰酶等治疗。
全身性因素相关疾病: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且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