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感染因素中细菌、病毒可致肠黏膜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可因长期用抗生素、饮食因素引起,有害菌刺激肠黏膜并影响免疫;免疫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攻击肠道及免疫功能低下易引发;其他因素如饮食不规律会影响肠道功能,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促使慢性肠炎发生。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具体病菌及感染途径
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细菌可引发慢性肠炎。通常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例如,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变质肉类等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侵犯肠黏膜,导致肠道炎症持续不愈。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卫生习惯不佳的情况,更容易因食用不洁食物而感染细菌引发慢性肠炎。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若未能妥善处理食物,如未将食物彻底清洗、烹饪不够充分等,都增加了儿童感染细菌导致慢性肠炎的风险。
2.感染后肠道的病理变化
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甚至可能有溃疡形成。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长期存在。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肠黏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这种病理状态若持续存在,就会发展为慢性肠炎。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特点
像轮状病毒等病毒也是慢性肠炎的诱因之一。病毒感染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在秋冬季节高发。病毒侵入肠道后,在肠上皮细胞内复制,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肠炎。对于婴幼儿来说,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轮状病毒后,肠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转为慢性炎症。
2.病毒感染对肠道的影响
病毒感染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同时肠道的分泌增加,引起腹泻。而且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会持续存在,使得肠道炎症难以消退,进而发展为慢性肠炎。
二、肠道菌群失调
(一)菌群失调的原因
1.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原有的正常菌群平衡。例如,长期使用某一种广谱抗生素,它在抑制致病菌群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儿童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时,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更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为儿童的肠道菌群本身相对脆弱,抗生素的使用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2.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比如长期摄入过多的高脂、高糖食物,会改变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不利于有益菌的生长。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逐渐减退,若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等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物质,也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慢性肠炎。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若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内的菌群环境就会失衡,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
(二)菌群失调引发慢性肠炎的机制
肠道菌群失调后,有益菌数量减少,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害菌可能大量繁殖,它们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黏膜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同时,有益菌减少会影响肠道的免疫功能,使得肠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进一步促进慢性肠炎的发生发展。
三、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反应对肠道的攻击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引发慢性肠炎。例如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密切相关。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肠道内的正常组织当作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导致肠道持续炎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环境等因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使得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发展为慢性肠炎。对于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个体,在受到环境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的肠道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肠炎。
2.自身免疫性慢性肠炎的特点
这类慢性肠炎往往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顽固,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除了有肠道的症状如腹泻、腹痛外,可能还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表现。在诊断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自身抗体检测等手段来明确自身免疫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二)免疫功能低下
1.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及表现
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其中就包括肠道的感染,进而引发慢性肠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慢性肠炎。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其肠道的免疫屏障功能几乎丧失,各种病原体容易在肠道内滋生繁殖,导致慢性肠炎的发生。而老年人由于胸腺萎缩等原因,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对肠道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使得肠道炎症持续存在。
四、其他因素
(一)饮食不规律
1.对肠道的不良影响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例如,暴饮暴食会加重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肠黏膜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使得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肠道炎症。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学习压力等原因,可能存在饮食不规律的情况,长期如此会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功能相对敏感,不规律的饮食容易打破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奏,从而诱发慢性肠炎。
2.具体饮食不规律引发炎症的过程
饮食不规律时,肠道内的消化液分泌也会随之紊乱,不能按照正常的节奏分泌来消化食物,导致食物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刺激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如果这种不规律的饮食状态长期持续,肠道的炎症就会转为慢性。
(二)精神心理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与肠道的关系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可使肠道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并且这种不良情绪会使得肠道炎症难以消退,从而促进慢性肠炎的发生。对于成年人来说,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而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而儿童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环境等不良精神心理状态下,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虽然相对成年人来说机制有所不同,但也可能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几率。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对其肠道功能的影响可能通过神经调节等途径体现,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