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肺功能检查是金标准,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防要避免有害因素等;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有上感症状,慢性有长期咳嗽咳痰等,辅助检查及诊断鉴别各有特点,治疗对症及抗感染等,预防各有侧重。
气管炎: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毒、细菌感染是常见的生物性因素,寒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非生物性因素也可诱发。急性气管炎通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炎症主要累及气管-支气管黏膜,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气道重塑和持续气流受限,经过适当治疗后炎症多可消退,组织可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慢阻肺:
症状:慢性咳嗽,初期为间断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此外,还可能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体征: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出现肺气肿体征,如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双侧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及病史(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长期吸烟的慢阻肺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气管炎:
症状:急性气管炎通常起病较急,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随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可伴有胸骨后discomfort,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3-5天可消退;慢性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多在冬季发作,病情缓慢进展,咳嗽、咳痰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
体征:急性气管炎患者肺部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可闻及散在的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慢性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肺部可闻及散在的干、湿性啰音,以背部和肺底部较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气管炎时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发热等表现较突出;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气管炎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
辅助检查
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主要指标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70%及FEV<80%预计值,表明存在持续气流受限。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史长短等)的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不同,长期大量吸烟的患者肺功能下降往往更快。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如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
胸部CT检查:可见慢阻肺患者肺野结构改变,如肺大疱等,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价值,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气管炎:
血常规:急性气管炎如为细菌感染,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血常规变化与急性气管炎相似。
胸部X线检查:急性气管炎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慢性气管炎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肺功能检查:一般正常,若伴有气道痉挛时,可出现流速-容量曲线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阻肺: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需要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鉴别。例如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性,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而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吸烟等危险因素明显,气流受限多为持续性。
气管炎:急性气管炎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临床诊断,需要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鉴别,流行性感冒全身症状更重,常有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病程较长;慢性气管炎需要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尘肺等疾病鉴别,支气管扩张常有反复大量咯血,肺部可闻及固定持久的湿性啰音,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痰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胸部X线或CT可见结核病灶。
治疗与预防
慢阻肺: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病死率。治疗包括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稳定期主要是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吸入,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等药物治疗,还可进行康复治疗等。急性加重期主要是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严重程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支气管舒张剂、低流量吸氧、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糖皮质激素(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等。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粉尘、气体等,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需考虑其身体机能和耐受性等,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儿童一般不发生慢阻肺,但需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因素预防相关疾病。
气管炎:急性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同急性气管炎,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接触刺激性因素,可使用免疫调节剂等。预防方面,急性气管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要注意避免有害气体吸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防御能力。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和预防上无本质差异,但需考虑各自的生活特点,如女性吸烟相对男性较少,但可能有其他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需针对性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