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黄斑病变包括年龄相关性、糖尿病性、遗传性等类型,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靠眼底检查等方法,治疗有不同方式且预防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定期检查、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病等。
一、定义
视网膜黄斑病变是一种影响视网膜黄斑区的病变。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重要功能。
二、分类及常见类型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1.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和有家族史者相对更易患病。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出现玻璃膜疣等病变。玻璃膜疣是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的黄色小点,会逐渐影响黄斑区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缓慢下降,早期可能仅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等表现。
2.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也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新生血管从脉络膜长入视网膜下或黄斑区,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渗漏,导致黄斑区水肿、出血、瘢痕形成,视力会急剧下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的中心视力丧失。
(二)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1.与糖尿病病程相关
长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易患。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受损、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黄斑区的血管渗漏、水肿、微血管瘤形成等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和有长期高血糖病史者更易受累。
2.对视力的影响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阅读、驾驶等受影响。
(三)遗传性黄斑病变
1.与遗传因素相关
多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常见的如Stargardt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逐渐退化,导致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儿童期开始发病,会影响其学习和早期生活活动。
三、发病机制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1.干性类型
可能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减退,不能有效清除细胞外基质等代谢产物,逐渐形成玻璃膜疣,同时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老化、萎缩也参与其中,导致黄斑区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
2.湿性类型
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因子的异常表达,促使新生血管从脉络膜向视网膜下生长,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出血破坏了黄斑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高血糖引起的多元醇通路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氧化应激增加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漏到黄斑区,引起水肿和组织损伤。同时,视网膜周细胞的丢失使血管失去支持,进一步加重血管的异常改变。
(三)遗传性黄斑病变
由于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特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Stargardt病相关基因变异,影响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A的转运等功能,进而使光感受器细胞不能正常代谢,逐渐退化。
四、临床表现
(一)视力改变
1.不同类型的差异
年龄相关性干性黄斑变性早期视力轻度下降,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湿性黄斑变性视力下降迅速,可能在数周内明显变差;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早期视力可能轻度下降,逐渐发展为中度至重度视力丧失;遗传性黄斑病变如Stargardt病儿童期开始视力逐渐下降,影响其正常的视觉发育和学习。
2.视物变形
很多黄斑病变患者会出现视物变形,比如看直线的物体感觉弯曲,这是因为黄斑区的结构受损,影响了对物体形状的正常感知。
(二)视野改变
黄斑病变患者可能出现中心视野缺损,即注视点附近的视野范围变小,严重影响对中心目标的注视和识别能力。
五、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1.直接眼底镜检查
可以初步观察黄斑区的外观,如是否有玻璃膜疣、出血、水肿、新生血管等改变,但对于细微病变的观察不够清晰。
2.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对于湿性黄斑变性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新生血管的形态、渗漏情况等;对于糖尿病性黄斑病变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微血管瘤等;对于干性黄斑变性可看到玻璃膜疣等表现。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利用荧光素在血管内的荧光特性来成像。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如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是否有水肿、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等情况,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和病情监测非常重要,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该项检查,儿童患者也能安全接受。
(二)其他检查
1.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主要用于观察脉络膜血管的情况,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起源、形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在鉴别一些复杂病变时有用。
2.基因检测
对于遗传性黄斑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相关致病基因,可以明确遗传类型,对于家族遗传咨询和后代的风险评估有帮助,适用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包括不同年龄层有家族史的个体。
六、治疗及预防
(一)治疗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类型目前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来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定期监测视力和眼底变化。湿性类型可以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眼内注射治疗,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来减轻水肿和出血,改善视力;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考虑激光光凝等治疗,但激光光凝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
2.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这是基础治疗。对于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可以采用眼内注射药物(如抗VEGF药物等)来减轻水肿;对于严重的病变可能需要激光治疗,如格栅样光凝等,通过破坏异常的视网膜血管来减少渗漏和水肿。
3.遗传性黄斑病变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低视力康复,为患者提供助视器等帮助改善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预防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病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增加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绿色蔬菜、玉米等),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佩戴防晒眼镜。
2.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
3.遗传性黄斑病变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在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了解后代患病风险,对于高危胎儿可以在产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评估,做好优生优育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