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源于胃黏膜上皮,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诊断靠胃镜等,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胃炎分急慢性,急性多由应激等引起,慢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治疗,需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胃癌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通常是在多种因素如遗传易感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环境因素(如长期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腌制食品等)、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长期作用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逐渐发展为癌细胞。例如,有研究表明,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凋亡失衡,增加癌变的风险。
从年龄角度看,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各种损伤因素的修复能力下降,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更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男性患胃癌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
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等类型。急性胃炎多由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如胃内异物、胃扩张等)引起,是胃黏膜受到急性损伤后发生的炎症反应,发病较急,去除诱因后部分可较快恢复。慢性胃炎则多与Hp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等)等有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进而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慢性胃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略有差异,但总体性别差异不如胃癌明显。
二、临床表现
胃癌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体重减轻、乏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当肿瘤发生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大、黄疸;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差,胃癌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而年轻患者患胃癌时,症状可能相对更不典型,但也可能因病情进展较快而较早出现明显症状。
胃炎
急性胃炎起病急骤,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休克等症状。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贫血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除了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因维生素B吸收障碍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相关的表现,如乏力、头晕、心慌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胃炎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急性胃炎时可能因呕吐严重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老年人患慢性胃炎时,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因素,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变得复杂。
三、诊断方法
胃癌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胃癌及病理类型。例如,在胃镜下可以观察到胃癌病灶的形态,如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等。
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龛影等异常改变,但准确性不如胃镜。CT、MRI等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虽然这些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断特异性不高,但在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价值。
胃炎
胃镜检查:对于胃炎的诊断至关重要,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色泽、皱襞形态、有无出血、糜烂、溃疡等病变情况,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类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及有无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情况。
Hp检测:对于怀疑有Hp感染的胃炎患者,可进行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病理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明确后可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碳的尿素胶囊后,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碳的含量,即可判断是否有Hp感染。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检测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胃癌
手术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胃癌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进展期胃癌,手术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切除肿瘤病灶,改善症状。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等。例如,根治性手术需要切除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的胃组织和区域淋巴结。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术后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药物有多种,如氟尿嘧啶类、铂类等。
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放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胃炎
病因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一般疗程为10-14天。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维生素B缺乏者需终身注射维生素B。对于由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症状的胃炎患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等)、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缓解症状。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助消化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儿童患胃炎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