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等的慢性肺部疾病,发病与气道炎症损伤、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有特定病理、临床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可通过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诊断,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有相应治疗,可通过避免吸烟等有害因素、预防呼吸道感染来预防。
发病机制
气道炎症与损伤:长期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如香烟烟雾、空气污染等,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蛋白酶等,这些蛋白酶会破坏气道壁的结构,包括弹性纤维等,导致气道壁的支撑结构受损。例如,香烟中的焦油等成分可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使得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释放弹性蛋白酶等,过度的弹性蛋白酶会降解肺组织中的弹性蛋白,破坏肺泡壁结构。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存在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蛋白酶的活性,维持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的平衡。但在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由于吸烟等因素,蛋白酶产生增多,而抗蛋白酶(如α-抗胰蛋白酶)的产生减少或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蛋白酶对肺组织的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进而引起肺泡壁的破坏和肺气肿的形成。
病理改变
宏观病理:肺部体积增大,边缘钝圆,颜色灰白,肺组织弹性减退。切面可见肺组织蜂窝状改变,肺泡扩张,肺泡壁变薄、断裂,多个扩张的肺泡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
微观病理:显微镜下可见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肺泡过度膨胀、破裂融合,肺泡壁毛细血管床减少,肺泡壁变薄、断裂,肺泡间隔变窄、断裂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甚至在静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肺气肿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使得机体缺氧,患者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例如,轻度肺气肿患者可能在快走或爬楼梯时出现气短,而重度肺气肿患者可能在穿衣、说话等轻微活动时就感到气短。
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长期咳嗽、咳痰史,一般为白色黏液痰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呈脓性。咳嗽咳痰是由于气道炎症刺激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从而引起咳嗽咳痰。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这与患者长期呼吸困难,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代谢功能紊乱有关。
体征
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桶状胸的形成是因为肺部过度充气,胸廓前后径增加。
触诊:语颤减弱。由于肺泡过度膨胀,肺组织含气量增多,传导声波的能力减弱,所以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过清音是因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叩诊音相对增强。
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呼气延长是由于气道狭窄,呼气时间延长;心音遥远是因为肺组织含气量多,胸壁距离心脏相对较远,心音传导减弱。
危险因素
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组织的弹性逐渐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阻塞性肺气肿。例如,40岁以上人群患阻塞性肺气肿的概率相对较高。
性别:男性相对女性更易患阻塞性肺气肿,可能与男性吸烟率较高等因素有关。男性吸烟人数较多,长期吸烟对气道的损伤更严重,增加了患阻塞性肺气肿的风险。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阻塞性肺气肿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阻力增加;还可诱发气道炎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导致气道壁结构破坏,引发肺气肿。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棉尘等)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等)的人群,患阻塞性肺气肿的风险增加。例如,在煤矿工作的工人,长期吸入煤矿粉尘,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逐渐发展为肺气肿。
病史: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群,如反复发生肺炎、支气管炎等,也容易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呼吸道反复感染可导致气道黏膜反复受损,炎症持续存在,进而破坏气道壁结构,引起肺气肿。例如,儿童时期反复患肺炎,可能会增加成年后患阻塞性肺气肿的可能性。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胸部X线可以初步判断肺部的大体形态改变,但对于早期肺气肿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胸部CT检查:比X线检查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可发现胸片上不易察觉的早期肺气肿病变,还能帮助鉴别其他肺部疾病。例如,高分辨率CT(HRCT)可以清楚地显示肺泡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等情况,对于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价值。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阻塞性肺气肿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标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70%,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百分比(FEV%预计值)<80%,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肺功能检查可以客观地评估气道阻塞的程度,对于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评估都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区分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等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对于明确诊断阻塞性肺气肿具有关键作用。
治疗与预防
治疗
稳定期治疗
戒烟:这是阻止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戒烟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的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气雾剂,长效的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等,有助于痰液排出,改善咳嗽咳痰症状;对于α-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肺气肿,可考虑使用α-抗胰蛋白酶替代治疗,但该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证。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等。呼吸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呼吸效率;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体力,提高运动耐力。
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例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加重,可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氧疗:给予低流量吸氧,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纠正缺氧状态。因为长期低流量吸氧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其他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预防
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颗粒物和气体:宣传吸烟的危害,鼓励吸烟者戒烟;工作环境中存在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等,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有呼吸道感染高发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