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与急性肠胃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特点等方面存在不同。急性胃炎分多种类型,病因包括应激、药物等,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处理;急性肠胃炎由微生物感染等引起,有腹泻、腹痛等表现,可通过粪便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及对症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这两种病各有特点,治疗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胃炎:
定义:急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涉及上皮损伤和黏膜出血,分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等,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为常见。
病因:
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等。例如,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急性胃炎。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铁剂或氯化钾等。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
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急性胃炎。
创伤和物理因素:如放置胃管、剧烈呕吐、胃内异物等。剧烈呕吐时,胃内压力骤增,可导致胃黏膜撕裂出血,引发急性胃炎。
急性肠胃炎:
定义: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
病因:
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引起小肠绒毛缩短、变钝,微绒毛破坏等,导致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急性肠胃炎,常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饮食因素:食用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等。比如,食用变质的海鲜后,其中的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
其他:腹部受凉、过度劳累等可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急性肠胃炎。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
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可出现呕血和黑便,出血量大小不一,少量出血可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休克等。例如,患者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能出现呕出咖啡样物质,同时伴有黑便。
急性肠胃炎:
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腹泻程度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呕吐可为喷射性,吐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例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肠胃炎时,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同时可能伴有低热。
三、诊断方法
急性胃炎: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例如,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散在的糜烂灶,表面附有黏液或血迹。
病理检查:对于某些可疑病变,可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粪便隐血试验可用于检测有无消化道出血。
急性肠胃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如有感染,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
病原体检测:通过粪便培养等方法查找病原体,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等。例如,怀疑大肠杆菌感染时,可进行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及鉴定。
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如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酗酒等。
对症治疗:
对于有腹痛者,可使用解痉药,如颠茄片等。
对于有恶心、呕吐者,可使用止吐药,如多潘立酮等。
对于有出血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严重出血时需进行输血等急救处理。
急性肠胃炎: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等,但需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导致便秘。
呕吐严重者可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
如为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明确是大肠杆菌感染且病情较重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急性胃炎:儿童发生急性胃炎时,因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儿童服用退烧药(非甾体抗炎药成分)后易出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有无呕吐、黑便等症状。治疗时应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且补液等治疗需注意儿童的补液量和速度,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急性肠胃炎:儿童是急性肠胃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儿童患急性肠胃炎时,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变化迅速。在治疗时,补液是关键,口服补液盐的使用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准确调配,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饮食调整方面,需根据儿童的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如婴儿腹泻时可能需要调整奶粉的喂养方式等。
老年人:
急性胃炎:老年人发生急性胃炎时,病因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及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有关。例如,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易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差,病情相对较重,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抑酸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预防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肠胃炎:老年人患急性肠胃炎时,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老年人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腹泻、发热等症状,且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在治疗时,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孕妇:
急性胃炎:孕妇发生急性胃炎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应避免使用,治疗多以对症支持为主,如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症状,如食用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等。在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需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急性肠胃炎:孕妇患急性肠胃炎时,同样要注意补液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脱水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饮食调整需格外小心,要保证孕妇的营养需求,同时避免食用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的食物。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