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医源性因素相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及各自机制;宿主因素中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易感染,基础疾病会削弱抵抗力致感染增加;环境因素里空气污染(室外和室内)及职业暴露会增加感染风险;医源性因素包含侵入性操作致感染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引发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滋生。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在儿童中,肺炎链球菌肺炎较为多见,其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等,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而引发肺部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也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常见细菌,尤其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感染机制: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在肺泡和支气管等部位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损伤肺部组织,导致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进而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
2.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流感病毒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毒之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引起季节性流行。儿童和老年人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儿童免疫系统不成熟,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发展为肺炎。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不仅会引起上呼吸道症状,还可能向下蔓延引起肺部感染。
感染机制: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复制繁殖,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炎症。同时,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肺部的炎症反应,引起间质性肺炎等病变,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
3.真菌感染
易感人群及常见真菌: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如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器官移植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由于正常菌群被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容易趁机侵入肺部引起感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接触真菌孢子的人群也易感染,如经常接触发霉物品的人可能因吸入曲霉菌孢子而感染肺部曲霉菌病。
感染机制:真菌孢子进入肺部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定植、生长,释放酶类物质破坏肺部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病变可累及支气管、肺泡等,导致肺部出现炎症浸润、肉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二、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儿童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同时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差。例如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感染细菌或病毒,婴幼儿在接触到感染源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且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减弱,气道清除功能下降;同时老年人肺组织弹性降低,胸廓僵硬,肺顺应性下降,肺泡换气功能减退;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使得老年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且感染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基础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气道黏液分泌增多,气道狭窄,肺功能下降,肺部局部的防御功能减退,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每次感染都会进一步加重气道炎症和肺组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支气管扩张患者由于支气管结构破坏,痰液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病原体在局部定植,引发反复的肺部感染,出现反复咳嗽、大量脓痰等症状。
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度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肺部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也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且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可能较为特殊。
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肺部淤血,肺泡和支气管内液体增多,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同时心力衰竭导致机体氧供不足,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而且肺部感染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形成相互影响的局面。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室外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如PM2.5、PM10等)、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人群,如工业区附近居民、长期室外工作者等,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例如PM2.5可进入肺泡,引起肺泡炎症反应,破坏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室内空气污染: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烹饪产生的油烟,燃煤产生的烟雾等都会污染室内空气。长期处于污染的室内环境中,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肺部的抵抗力。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这些污染物浓度会更高,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如在冬季门窗紧闭的室内,燃煤取暖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煤烟等污染物会影响呼吸道健康,易引发肺部感染。
2.职业暴露:某些职业人群长期接触粉尘等有害物质,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例如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煤尘,可引起煤工尘肺,肺部组织受到粉尘的损伤后,防御功能下降,容易继发细菌、病毒等感染;石棉工人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导致石棉肺,进而增加肺部感染的易感性,因为石棉纤维会破坏肺部的正常结构和细胞功能,使肺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入侵。
四、医源性因素
1.侵入性操作
气管插管或切开: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屏障被破坏,细菌容易侵入肺部引起感染。气管插管会损伤气道黏膜,削弱气道的清除功能,而且插管周围容易形成细菌定植,尤其是在插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据统计,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50%-70%。
机械通气: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常见的医源性肺部感染。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湿化不足、气道密封不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肺部,而且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越高。呼吸机管路的污染也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可在管路内壁定植,随着气体进入肺部引发感染。
其他侵入性操作:如胸腔穿刺、肺活检等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也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肺部引起感染。这些侵入性操作会使肺部与外界环境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途径,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长期或不规范地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滋生。例如过度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会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过度生长,当真菌移位至肺部时就会引起真菌感染;而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选择出耐药菌株,使得肺部感染的治疗变得困难,因为耐药菌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需要更换更高级的抗生素,进一步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和治疗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