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一般是生理因素、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其他慢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引起的,不同病因症状表现也不同。

1.生理因素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现生理性盗汗。例如婴幼儿时期,皮肤汗腺发育不完善,但新陈代谢快,在入睡初期可能会有轻度盗汗现象,这是因为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2.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是引起盗汗较常见的病理性原因之一,尤其是肺结核。结核患者除了盗汗外,还常伴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另外,其他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体温下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盗汗表现,如肺炎患者在病情恢复体温下降阶段可能会有盗汗情况。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多汗、盗汗等症状,同时还常伴有心慌、手抖、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尤其是低血糖发生后,可能会出现盗汗现象,另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出现盗汗。
4.其他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盗汗;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能伴有盗汗症状,这与疾病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5.肿瘤性疾病
某些肿瘤如淋巴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盗汗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消瘦、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肿瘤患者出现盗汗的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的异常物质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或机体代谢有关。
以上是常见的盗汗原因和症状表现,若盗汗症状持续无法缓解或伴随出现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