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脱肛即直肠脱垂,表现为肿物自肛门脱出且随病情进展加重,原因有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未形成、老年人肌肉松弛等)、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腹泻等)、盆底组织薄弱(多次分娩、手术损伤等),相关检查有直肠指诊、内镜检查、排粪造影,治疗分非手术(小儿多保守、成人轻度可注射)和手术(病情重者),预防要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相关疾病、适当锻炼等。
一、经常脱肛的定义及表现
经常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主要表现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甚至咳嗽、行走、下蹲时也可脱出。
二、可能的原因
(一)解剖因素
1.小儿: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易致直肠脱垂。小儿发育尚未完善,骨盆肌肉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较弱。
2.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肌肉和直肠支持组织薄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二)腹内压增高
1.长期便秘:长期便秘患者需用力排便,腹内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例如,一些习惯性便秘的患者,由于粪便干结,每次排便都要花费很大力气,久而久之容易引发直肠脱垂。
2.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蠕动紊乱,频繁腹泻导致腹内压反复增高,增加直肠脱垂风险。如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长期腹泻可能会出现直肠脱垂情况。
3.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时腹内压升高,对直肠形成向下的推力,易引起直肠脱垂。
4.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排尿困难,患者需用力排尿,腹内压升高,可诱发直肠脱垂。
(三)盆底组织薄弱
1.多次分娩:女性多次分娩可导致盆底组织损伤,支持直肠的结构功能减弱,增加直肠脱垂发生几率。比如经阴道分娩次数较多的女性,盆底肌肉和筋膜受到的损伤相对更严重,更易出现直肠脱垂。
2.手术损伤:盆腔手术等造成盆底组织损伤,破坏了直肠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和支持组织,从而引发直肠脱垂。
三、相关检查
(一)直肠指诊
可了解直肠内情况,如有无肿物、狭窄等,同时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
(二)内镜检查
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情况,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肿瘤等。
(三)排粪造影
有助于评估直肠脱垂的程度和动态变化,能看到排便过程中直肠的形态改变。
四、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1.小儿直肠脱垂:多数可在5岁前自愈,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便秘和腹泻;便后及时复位脱出的直肠,并用丁字带固定臀部等。因为小儿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过保守措施有可能恢复正常。
2.成人轻度直肠脱垂: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或直肠黏膜下,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同时,患者要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
(二)手术治疗
1.适用于病情较重者:如直肠全层脱垂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三)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排便,提倡短时间排便。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腹泻的发生。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对于女性,分娩后要注意盆底肌肉锻炼,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等促进盆底肌肉恢复,增强对直肠的支持作用。老年人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