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张压偏高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情绪);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来说血管弹性较好,一般血压偏低,但随着生长发育,若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血压偏高情况。例如一些青少年因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出现舒张压(低压)偏高的情况。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情况增多,也容易出现低压偏高,这是因为动脉硬化会使血管顺应性降低,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的缓冲能力减弱,导致舒张压升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高盐饮食是常见诱因,人体摄入过多钠盐后,钠离子会在体内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引起舒张压偏高。例如每天钠盐摄入超过6克,就可能增加低压偏高的风险。另外,长期大量饮酒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舒张压升高。
2.运动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容易堆积,体重增加,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同时也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压偏高。而突然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也可能短时间出现舒张压升高情况,但一般休息后可恢复。
3.情绪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等情绪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舒张压升高。比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舒张压偏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舒张压偏高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小动脉持续收缩,使得舒张压持续升高。例如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较高,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出现低压偏高的情况。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在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液会反流回左心室,导致舒张压降低,但同时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代偿性增高,部分患者会出现低压偏高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脏舒张期血液反流,左心室充盈量增加,但外周血管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会通过收缩来增加阻力,从而导致舒张压升高。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扩张,但在疾病早期或病情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出现舒张压偏高的情况。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血管的张力调节,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进而影响舒张压水平。
2.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会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中就包括舒张压升高。患者会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舒张压也会随之升高,且波动较大。
(三)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功能受损,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出现舒张压偏高的情况。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常伴有舒张压升高,同时伴有水肿、蛋白尿等表现。
2.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缺血,刺激肾脏分泌过多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中舒张压升高较为明显。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可通过肾动脉超声等检查发现肾动脉狭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