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新生儿肠胀气,可从喂养方式调整(母乳喂养注意含接姿势、均衡饮食,人工喂养选合适奶瓶奶嘴、正确冲调及拍嗝)、腹部护理(顺时针按摩、注意保暖)、日常活动与睡眠姿势(清醒时适当活动、睡眠采右侧卧位)、特殊人群(早产儿精细喂养、基础病史新生儿遵医嘱)等方面进行护理。
一、喂养方式调整
1.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哺乳期母亲的饮食会影响母乳成分进而影响新生儿。母亲应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卷心菜等,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通过母乳传递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肠胀气。例如,研究表明,哺乳期母亲大量摄入豆类后,新生儿肠胀气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谷物、瘦肉、蔬菜和水果等。同时,喂养时要注意正确的含接姿势,确保新生儿能有效地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这样可以减少新生儿在吃奶时吸入过多空气。正确的含接姿势能使奶嘴或乳头与新生儿口腔形成良好的密封,防止空气进入。
2.人工喂养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奶瓶和奶嘴很重要。应选用材质安全、奶嘴孔径合适的奶瓶。如果奶嘴孔径过小,新生儿需要用力吸吮,容易吸入过多空气;如果孔径过大,奶流速过快,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吸入空气。在冲调奶粉时,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操作,避免产生过多气泡。喂完奶后,要将新生儿竖抱,让其头部靠在母亲肩膀上,轻轻拍打背部,帮助新生儿排出胃内的空气,一般每次拍嗝3-5分钟即可。
二、腹部护理
1.按摩腹部
新生儿平卧时,家长可以将双手温暖后,以新生儿肚脐为中心,用轻柔的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时间可以控制在5-10分钟左右。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有研究显示,适当的腹部按摩能有效缓解新生儿肠胀气的症状,且这种非药物的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比较安全。
2.注意腹部保暖
新生儿腹部容易着凉,着凉可能会引起肠道痉挛,加重肠胀气。要根据室温适当给新生儿腹部保暖,可以使用婴儿专用的肚围等物品。保持腹部温暖能维持肠道正常的蠕动功能,减少因寒冷刺激导致的肠胀气情况。例如,在寒冷的季节,室内温度较低时,给新生儿穿上合适的衣物并使用肚围保护腹部,能有效预防肠胀气的发生。
三、日常活动与睡眠姿势
1.适当活动
在新生儿清醒时,可以让其适当进行一些活动,如让新生儿俯卧(在成人监护下),俯卧时腹部受到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气体排出。但要注意俯卧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几分钟即可。另外,也可以让新生儿多进行四肢的活动,如被动的肢体伸展运动等,这些活动能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对预防肠胀气有一定帮助。
2.睡眠姿势
新生儿睡眠时,建议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卧位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使肠道内的气体更容易排出,减少肠胀气对新生儿的影响。同时,要注意避免让新生儿长时间仰卧,长时间仰卧可能会使气体在肠道内积聚。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相对更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肠胀气的情况。对于早产儿,在喂养时要更加精细,如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减少每次喂养时吸入空气的量。腹部护理时动作要更加轻柔,因为早产儿的腹部皮肤和肠道等组织更为娇嫩。同时,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腹部情况,如出现腹胀明显加重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2.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预防肠胀气时要格外谨慎。在喂养和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例如,如果新生儿有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喂养时需要特殊的喂养方案,腹部按摩等护理措施也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的护理措施加重病情或导致肠胀气等不适症状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