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分为黏膜脱垂和完全脱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儿童多为黏膜脱垂且5岁前可自愈,老年人多为完全性脱垂,可通过儿童注意饮食、排便习惯和盆底肌锻炼,老年人积极治基础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加动作和盆底肌锻炼,以及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来预防。
一、脱肛是什么意思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不完全脱垂是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襞;完全脱垂则是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儿童直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通常5岁前可自愈;老年人则多为完全性脱垂。
二、如何预防脱肛
(一)儿童脱肛的预防
1.饮食方面
保证儿童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而增加腹压导致脱肛。因为儿童便秘时,排便需用力屏气,腹压升高,易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合理安排饮食量,避免过度进食导致消化不良,间接引起腹压异常。
2.排便习惯
培养儿童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例如,每天晨起或饭后半小时尝试让儿童坐马桶排便,避免儿童在排便时长时间蹲坐或玩耍,减少腹压对直肠的影响。
教导儿童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可通过在儿童脚下垫脚凳等方式,调整排便姿势,减轻腹压。
3.加强盆底肌锻炼:虽然儿童盆底肌发育尚不完善,但可通过一些简单游戏等方式进行适当锻炼,如让儿童进行提肛运动的简单模仿,虽然不如成人提肛运动效果显著,但有助于促进盆底肌功能的发展,增强对直肠的支撑作用。
(二)老年人脱肛的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会导致腹压增加;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需用力排尿,也会使腹压升高,这些都易诱发脱肛。所以老年人应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止咳平喘治疗,改善呼吸功能;前列腺增生患者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以缓解排尿困难。
2.保持大便通畅
老年人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水果(如梨、火龙果等),同时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运动还能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提高盆底肌的功能。
3.避免腹压增加的动作
老年人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或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如需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适当变换姿势。例如,站立一段时间后可坐下休息,坐下一段时间后可起身活动一下,减少对直肠的压力。
咳嗽时尽量采取正确的姿势,如用手按压腹部等方式减轻腹压对直肠的影响。
4.盆底肌锻炼
老年人可进行提肛运动,具体方法是有意识地收缩肛门,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提肛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提升对直肠的支撑能力,预防脱肛。但老年人在进行提肛运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三)其他人群预防
对于一般人群,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体重,避免因肥胖增加腹压。同时,坚持适度运动,如游泳、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增强全身肌肉力量,包括盆底肌,有助于预防脱肛。另外,要注意避免长期腹压异常的情况,如避免长时间憋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