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发病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等有关,表现有内痔、外痔、混合痔的不同症状,检查有视诊、指诊、镜检等,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疼痛、红肿等,检查有视诊、指诊、超声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更易受影响。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有内痔脱出,初期脱出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长期内痔脱出嵌顿可引起疼痛、水肿、坏死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疼痛较剧烈,在肛门缘可触及暗紫色肿物。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以致水肿、瘀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肛周脓肿
主要症状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儿童患肛周脓肿时,因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需仔细检查肛周情况。
三、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到痔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内痔脱出时可通过视诊明确其脱出程度。
直肠指诊:主要用于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内痔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诊触及,但可了解直肠内情况。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发现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瘤等病变。
肛周脓肿
肛门视诊:可见肛周红肿区,有时可发现皮肤破损或瘘口。
直肠指诊:直肠内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脓肿的位置和范围,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定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儿童等不配合检查的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能较好显示病变情况。
四、治疗原则
痔疮
一般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主要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为主,如外用痔疮膏、栓剂等,可缓解便血、疼痛、瘙痒等症状;口服药物主要用于缓解便血、肿胀等症状,如静脉活性药物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二、三度内痔、混合痔、内痔脱出嵌顿等,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对于老年痔疮患者,手术需更谨慎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儿童痔疮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尽量避免手术。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可经验性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温水坐浴等局部理疗可促进炎症吸收。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初期较小的脓肿,且糖尿病患者等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炎症控制。
手术治疗: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有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儿童肛周脓肿手术需注意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操作要更加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