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宝宝会出现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异常哭闹和喂养困难等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同时给予关爱和合理护理。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的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检查者活动患儿的上肢,会感觉到明显的抵抗感。这是由于大脑损伤后,对脊髓前角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常见的表现为肢体僵硬,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步”;上肢屈曲、内收等。
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患儿的四肢像棉花一样松软,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这是因为大脑损伤后,对肌肉的支配异常,使得肌肉失去正常的张力平衡,导致肌肉松弛。
姿势异常
仰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对称,而脑瘫宝宝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肌张力异常以及大脑对姿势的调控障碍所致。
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挺胸,而脑瘫宝宝俯卧位时不能抬头,或者抬头困难,胸部不能离开床面,呈现头低臀高的姿势。这与患儿的肌张力和运动控制能力有关,因为头部的抬起需要良好的颈部肌肉力量和大脑的协调控制,脑瘫患儿的这些能力受损,导致俯卧位姿势异常。
坐位姿势异常:6个月大的正常婴儿能稳定独坐,而脑瘫宝宝坐位时不能保持稳定,常出现头前倾、身体后仰或左右摇晃等姿势。这是因为患儿的躯干肌肉控制能力差,无法维持正常的坐位平衡,是大脑对躯干肌肉控制失调的表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而脑瘫宝宝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在6个月后仍不消失。这是因为大脑损伤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发育和消失过程,原始反射的异常持续存在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发育。
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立直反射如颈立直反射、迷路性立直反射等,平衡反射如坐位平衡反射、站位平衡反射等,正常婴儿在相应月龄会出现这些反射,而脑瘫宝宝可能延迟出现或不出现。例如,正常婴儿8-9个月时会出现坐位平衡反射,能在被推动时保持坐位平衡,而脑瘫宝宝到该月龄可能仍不具备这种平衡反射,导致在坐位时容易倾倒,这是由于大脑对身体平衡的调节功能受损,使得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不能正常发育。
异常哭闹
脑瘫宝宝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哭闹,且难以安抚。这可能与身体的不适有关,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等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或者是大脑异常放电等因素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宝宝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例如,宝宝在尝试进行某种运动时,因为肌肉控制困难而感到疼痛或不适,从而出现哭闹。
喂养困难
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容易出现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受大脑控制,脑瘫患儿的大脑损伤影响了这些肌肉的协调运动,导致喂养时不能正常完成吸吮和吞咽动作。比如,宝宝在吃奶时,无法有效地吸吮乳头,或者吞咽过程不顺畅,导致奶液容易反流引起呛奶。这种喂养困难会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宝宝有上述早期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干预治疗。同时,要给予脑瘫宝宝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宝宝的特殊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比如在帮助宝宝进行运动训练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伤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