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儿抵抗力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睡眠促进身体生长和免疫修复;避免接触致病原,如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少去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和家人患病时隔离;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相关疾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降低小儿患肺炎等疾病的几率。
一、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
1.合理喂养
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例如,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肺炎的概率相对较低。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如富含维生素的果蔬泥(如苹果泥、胡萝卜泥等)、富含蛋白质的蛋黄泥等,保证营养均衡,满足小儿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力。
幼儿及儿童期:饮食要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
2.充足睡眠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修复与完善。婴儿每天需要保证12-16小时的睡眠时间,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2小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20-25℃为宜),帮助小儿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
二、避免接触致病原
1.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如冬春季),尽量避免带小儿去商场、超市、影院等人员密集且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这些地方人员复杂,容易传播病原体,小儿接触到病原体的几率增加,从而容易引发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在接触小儿前要洗手,减少将病原体传播给小儿的风险。
2.预防交叉感染
家中有病人时: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要注意与小儿隔离。患病家人应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与小儿亲密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等。照顾病人的家人在接触病人后要及时洗手、更换衣物,再接触小儿,防止将病原体传染给小儿。
三、接种疫苗
1.肺炎疫苗接种
肺炎球菌疫苗:目前有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适用于6周龄-5岁的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为2、4、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进行加强免疫。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等疾病。研究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后,小儿患肺炎球菌肺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适用于2岁以上高危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一般接种1剂即可,但2岁以下儿童接种效果不佳。
流感疫苗:每年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变异,每年的流感疫苗会根据流行趋势进行调整。6月龄-5岁的儿童是流感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而流感病毒感染后容易继发肺炎等并发症,所以接种流感疫苗间接起到了预防肺炎的作用。
四、增强体质锻炼
1.适当运动
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婴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俯卧抬头、翻身等运动;幼儿可以进行散步、跑步、拍球、跳绳等运动;学龄儿童可以参加游泳、慢跑、球类运动等。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肺炎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一般建议小儿每天进行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运动强度以小儿能够耐受、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