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PTCH1等基因突变引起,有皮肤、骨骼、牙齿等多系统异常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皮肤病变治疗及骨骼等系统异常管理,儿童、女性患者及有家族病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PTCH1等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该病症会导致皮肤、骨骼、牙齿等多系统出现异常表现。
二、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机制
皮肤表现:
患者会出现多发性基底细胞癌,这是由于PTCH1基因缺陷使得细胞增殖调控异常,基底细胞容易发生癌变。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就可能逐渐出现,好发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初期表现为小的丘疹,逐渐增大、破溃等。
还可出现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如掌跖pits(掌跖部的小凹坑),这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分化等机制相关,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角质层内有小的凹陷结构。
骨骼表现:
颅骨异常较为常见,可出现颅骨钙化、颅骨缝早闭等情况,影响颅骨的正常发育和结构,这与基因突变影响骨骼发育相关信号通路有关。例如在一些患者中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颅骨形态异常。
长骨骨膜下骨化也是常见表现,可导致长骨的外观和结构改变,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功能,其发生与骨骼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增殖调控异常相关。
牙齿表现:多生牙较为常见,是由于牙胚发育异常导致,患者口腔内可出现额外的牙齿,影响正常牙齿的排列和口腔功能,通过口腔检查可发现多生牙的存在。
三、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掌跖pits、骨骼异常(如颅骨钙化、长骨骨膜下骨化)、多生牙等典型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基因检测:通过对PTCH1等相关基因进行测序,若发现致病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基因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家族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基因筛查来评估患病风险。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辅助诊断骨骼的异常改变,如颅骨的形态、长骨的结构等;皮肤病变可通过皮肤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特征等。
四、治疗与管理
皮肤病变治疗:对于基底细胞癌可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切除、放疗等治疗手段。手术切除适用于早期较小的病灶,而放疗可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等情况,但需考虑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辐射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需谨慎评估辐射剂量和对生长的潜在影响。
骨骼及其他系统异常管理:对于骨骼的异常情况,如颅骨缝早闭等可能需要外科干预,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全身状况。多生牙可通过口腔外科手术进行拔除等处理,要考虑儿童患者的配合度和术后恢复等问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发病的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患者,在皮肤病变方面要密切监测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由于儿童皮肤娇嫩,皮肤病变的治疗需更加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减少对皮肤功能和外观的影响。骨骼发育处于关键时期,骨骼异常的监测和干预要考虑儿童的生长潜力,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基因检测对于家族中的儿童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重视家族遗传咨询。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育期要考虑遗传咨询,因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需向患者说明后代患病的风险,以便患者做出生育决策。在治疗方面,如涉及放疗等,要考虑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提前与患者沟通并评估利弊。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骨骼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同时基因检测可明确家族中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对于未患病的家族成员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皮肤防护等,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