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其常见症状包括心跳节律异常相关表现(如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及相应表现)、心跳强度改变相关表现(如心搏增强、减弱及相应表现)、伴随症状相关表现(如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出汗、胸痛及相应表现)。
1.心跳节律异常相关表现
心跳过快: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在健康人群中,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可能出现,一般休息或去除诱因后可缓解;也可见于某些病理情况,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因机体代谢增加,心脏需加快搏动来满足身体需求,从而出现心跳明显加快且持续不缓解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例如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除了心跳快,还可能伴有食欲亢进、体重不增等表现;成年人则可能有心慌、乏力等症状。
心跳过慢: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生理性心率较慢,一般无明显不适;但病理情况下,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率过慢会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老年人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因为脑部供血相对不足,而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等功能有所下降,对心率变化的耐受更差。
心律不齐:如过早搏动(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偶发的早搏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感觉心脏“停跳”一下;频发的早搏则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在不同性别中并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出现频发早搏,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等情况。
2.心跳强度改变相关表现
心搏增强:生理性心搏增强可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精神过度兴奋时,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心悸感;病理性心搏增强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增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患者除心悸外,还常伴有多汗、消瘦等表现;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代偿性加快、加强搏动来弥补,从而出现心悸,不同年龄贫血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成年人则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心搏减弱:多见于某些心肌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搏减弱,患者可出现心悸,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另外,心包积液等疾病,由于心包内液体增多,心脏搏动受限,也会出现心搏减弱相关的心悸,老年人患心包积液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
3.伴随症状相关表现
胸闷、气短:心悸常可伴随胸闷、气短,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除了心悸,还会感觉胸部发闷、呼吸不畅,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呼吸困难,若同时伴有心悸,可能提示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不同年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和护理措施有所不同,老年人需要更注意呼吸功能的维护。
头晕、乏力:当心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症状,同时伴有乏力,例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率过慢,心输出量降低,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学习,需要及时干预。
出汗:某些心悸发作时可能伴有出汗,如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肿瘤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除了心悸,还会大量出汗,不同性别嗜铬细胞瘤患者症状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儿童患嗜铬细胞瘤时,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大等特殊表现。
胸痛:心悸伴有胸痛可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闷痛等,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心肌炎患者也可能出现心悸、胸痛,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等前驱感染症状,儿童心肌炎可能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需要注意休息等一般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