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是正常心律,频率60-100次/分钟且节律规整,由窦房结控制;窦性心律不齐指窦性心律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同一导联P-P间期差异>0.12秒,分呼吸性(多见于青少年儿童,与呼吸有关,一般无临床意义)和非呼吸性(较少见,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器质性心脏病等引起);窦性心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窦性心律不齐中生理性多无危害,病理性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心电图上两者表现有差异,窦性心律P波规律,窦性心律不齐呼吸性者P-P间期随呼吸周期变化,非呼吸性者与呼吸无关且节律不规则。
一、定义
窦性心律: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起搏点控制,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心脏收缩,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节律就称为窦性心律。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且节律规整。
窦性心律不齐:指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大于0.12秒。
二、产生机制及相关因素
窦性心律:窦房结能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导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和频率,其产生主要与窦房结自身的电活动稳定性以及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传导有关,一般在健康人静息状态下,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平衡时维持稳定。
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与呼吸有关,吸气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随生长发育可逐渐消失。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与呼吸无关,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器质性心脏病等引起。例如,在某些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可能出现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另外,一些药物因素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律不齐,如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时可能影响窦房结的功能而引起心律不齐。
三、临床意义
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是正常的心律,表明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基本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评估。例如,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健康的年轻人,窦性心律是良好心脏功能的体现。
窦性心律不齐
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一般对身体没有危害,通常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自然缓解。
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如果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等引起的窦性心律不齐,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需要针对冠心病进行治疗,改善心肌供血等。在儿童中,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的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医疗干预,如手术治疗等。对于孕妇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要评估是否存在心脏负荷过重等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四、心电图表现差异
窦性心律: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P间期恒定,频率在60-100次/分钟。
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P-P间期随呼吸周期而逐渐缩短和延长,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心率稍慢,节律呈周期性变化。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波形态正常,但P-P间期的变化与呼吸无关,节律不规则,可能是由于窦房结周围组织病变等原因导致。
总之,窦性心律是正常心律,而窦性心律不齐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多无临床意义,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以帮助区分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不齐以及判断其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