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良性肿瘤,由成血管细胞增生所致,好发头面颈部等;分为增生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发病机制与血管生成因子失衡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表现和全身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方法且各有特点。
儿童血管瘤的分类
1.增生期
出生后数周内开始增生,多数在1岁内快速增殖,瘤体迅速增大,颜色鲜红,质地柔软,可呈草莓样外观,此阶段受年龄影响明显,婴儿在出生后前几个月生长发育快,血管瘤增生可能更显著。
2.消退期
通常在1岁以后进入消退过程,颜色逐渐变浅,瘤体缩小,一般在5-7岁可大部分消退,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问题,年龄较大的儿童在消退期恢复情况与自身修复能力等有关。
3.消退完成期
血管瘤完全消退,皮肤外观基本恢复正常,但少数患儿可能仍有轻微痕迹,不同年龄儿童消退完成后的皮肤状态存在差异,一些儿童可能恢复较好,而个别可能有较明显差异。
儿童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血管生成因子失衡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在婴儿体内的异常表达,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血管瘤,这一机制不受性别明显影响,但不同性别儿童发病后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同时生活方式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儿童血管瘤发生,但孕期的一些因素可能有影响,如有病史的孕妇可能需要更密切关注胎儿血管瘤发生情况。
儿童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或肿物,质地柔软,压之可褪色;海绵状血管瘤则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块,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青紫色,受年龄影响,婴儿期血管瘤增长快,皮肤表现变化明显,较大儿童血管瘤如果处于增生期也会有相应快速变化的皮肤表现。
2.全身表现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较大范围的血管瘤可能影响局部功能,如头面部血管瘤影响外观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不同年龄儿童因心理发育程度不同,受外观影响的心理反应程度有差异,年龄较小儿童可能不明显,而年龄稍大儿童可能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儿童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来初步判断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等,对于不同年龄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婴儿可能哭闹不配合,需要轻柔操作,较大儿童相对配合度高一些,但也需注意避免引起不适。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精确判断血管瘤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年龄儿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婴儿因身体较小等因素,超声检查可能更常用一些。
儿童血管瘤的治疗原则
1.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且病变较小、位于不影响功能和外观重要部位的儿童血管瘤,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情况,不同年龄儿童观察间隔时间可能不同,婴儿可能需更频繁随访,较大儿童间隔可适当延长,此方法优先考虑是非药物干预措施。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如普萘洛尔等,但其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年龄较小婴儿使用时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因为低龄儿童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等可能与成人不同。
3.激光治疗
适用于浅表型且增生期或消退期早期的血管瘤,通过激光的光热效应破坏血管瘤组织,不同年龄儿童治疗时能量等参数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婴儿皮肤较薄,参数选择更要谨慎。
4.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激光治疗无效或瘤体较大影响功能和外观的儿童血管瘤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风险因儿童年龄、血管瘤部位等不同而有差异,年龄较小儿童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精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