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等,可了解炎症及血液系统受累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有助于评估关节及脊柱病变;关节液检查可鉴别关节炎性质,不同风湿病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生理特点。
血沉(ESR):多数风湿病活动期血沉增快,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增快程度常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但血沉升高并非特异性指标,一些感染、贫血等情况也可导致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CRP):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风湿病活动期CRP常升高,病情缓解时可降至正常,其水平变化对评估疾病活动度有一定价值。
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RF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其阳性率约60%-70%,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抗核抗体(AN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但特异性不高,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出现ANA阳性,此外,某些健康人尤其是老年人也可能出现低滴度ANA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活动期患者阳性率较高,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判断病情活动有重要意义。
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高达99%,但阳性率较低,约20%-30%,该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定亚型。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血管炎相关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如韦格纳肉芽肿患者c-ANCA阳性率较高,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p-ANCA阳性率较高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等,X线检查有助于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进展情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模糊等,晚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X线检查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对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有时需要结合CT等进一步明确。
CT检查
对于关节病变:CT比X线更能清晰显示早期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等情况,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关节骨质破坏,CT可更早发现病变。
对于脊柱病变:CT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病。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病变的显示具有较高敏感性,在风湿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即可通过MRI发现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通过MRI观察到关节软骨损伤、骨髓病变等情况;对于髋关节病变,MRI能更早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病变。
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有助于鉴别关节炎的性质。例如,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液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液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液中可找到尿酸盐结晶等。
不同的风湿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上述多种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妊娠期女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X线、CT等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