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脑损伤的评估包括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临床评估需进行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超声、CT、MRI,分别有不同检查时机和表现;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反映脑功能和听觉传导通路情况。
神经系统检查
意识状态:观察新生儿的觉醒状态,如是否处于嗜睡、昏迷或激惹状态。嗜睡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唤醒后能短暂睁眼活动,随后又入睡;昏迷则是对刺激无反应;激惹表现为过度兴奋、易激惹、频繁哭闹等。足月儿和早产儿在意识状态表现上可能有差异,早产儿意识状态变化可能更不典型。
肌张力:评估肌肉的紧张度,可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来判断。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活动阻力增大,被动活动时感觉僵硬;肌张力减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阻力小。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正常肌张力范围不同,出生早期肌张力相对较低,随着日龄增加逐渐趋向正常,缺氧脑损伤时肌张力会出现异常改变。
原始反射:检查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正常足月儿拥抱反射应对称存在,若一侧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局部脑损伤。吸吮反射减弱或不协调也可能与缺氧脑损伤有关,早产儿原始反射发育本身未完善,需结合日龄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是新生儿缺氧脑损伤筛查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床旁检查,方便快捷。可观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情况、脑实质回声改变等。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进行首次检查较为合适。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扩张等改变,不同程度的缺氧脑损伤在超声上有不同表现,如轻度损伤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脑实质回声稍增强,重度损伤可能出现广泛脑实质回声增强、脑室受压等。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需定期进行头颅超声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头颅CT检查:能明确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脑实质低密度区等情况。在出生后2-3天进行检查较为适宜。可发现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的脑实质低密度灶,根据低密度灶的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CT表现为脑实质内散在点状或片状低密度影,累及范围小于2个脑叶;中度累及2-4个脑叶;重度累及4个脑叶以上,同时可伴有基底节、丘脑密度改变等。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权衡利弊。
头颅MRI检查:是诊断新生儿缺氧脑损伤更敏感的方法,能更早发现脑实质病变。可清晰显示脑实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如皮质灰质-白质界限不清、脑梗死、脑软化灶等。在出生后数天内即可进行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不同时期的缺氧脑损伤在MRI上有不同表现,急性期可能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等,慢性期可能出现脑萎缩等改变。对于怀疑有缺氧脑损伤的新生儿,尤其是病情较重或需要长期随访评估的,头颅MRI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可反映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缺氧脑损伤时脑电图可出现异常放电,如背景活动异常、痫样放电等。轻度缺氧脑损伤脑电图可能表现为背景活动轻度减慢;中度损伤脑电图可见中-重度背景活动减慢,伴有间断或持续的痫样放电;重度损伤脑电图可表现为爆发-抑制波形、等电位等。不同日龄新生儿的正常脑电图范围不同,早产儿脑电图发育不成熟,需结合日龄分析。通过脑电图监测可动态评估脑功能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评估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缺氧脑损伤可影响脑干听觉通路,导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等。通过检测Ⅰ-Ⅴ波间期等指标来判断,若Ⅰ-Ⅴ波间期延长提示听觉传导通路受损,可能与缺氧导致的脑干损伤有关,对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有一定意义,尤其在判断是否存在脑干受累方面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