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病,有特定特征,病因分内外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入手,包括避免诱因、冷敷等非药物干预,抗组胺药物等药物治疗,以及饮食、卫生、环境等生活方式调整和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病因
外部因素: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昆虫叮咬等都可能诱发皮肤瘙痒荨麻疹。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食物过敏原可通过免疫反应引发机体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表现。
内部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等)、遗传因素等也与皮肤瘙痒荨麻疹的发生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荨麻疹。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突发的风团,风团可为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形状多样,可融合成片。皮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同时伴有明显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皮肤瘙痒荨麻疹时,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搔抓皮肤等。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荨麻疹相对常见,且风团可能更易泛发全身。
成年人: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因素诱发荨麻疹,风团表现相对较局限,但瘙痒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影响工作和休息。
特殊病史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皮肤瘙痒荨麻疹的风险可能更高,且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和荨麻疹的情况。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诱因、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皮疹,是否有近期感染病史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皮肤皮疹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过敏等情况;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可能的过敏原,指导后续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避免诱因:对于明确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如果是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应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冷敷: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冷敷的方法缓解症状。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瘙痒感。但冷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冻伤。
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皮肤瘙痒荨麻疹的常用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
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但要注意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剂。
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积聚。对于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宠物洗澡、驱虫,减少宠物皮屑等过敏原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要注意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皮肤瘙痒荨麻疹的发生风险。
有过敏史人群: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以便及时调整预防和治疗措施。在外出时,可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