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需手术治疗;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与解剖、遗传、职业等因素有关,内痔主要便血、脱出,外痔肛门不适等,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手术适用于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不同人群在两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体现。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症状表现
肛瘘: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当瘘管通畅时,局部肿痛症状可缓解,但易复发;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痔疮:
内痔:一般无疼痛,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滴血、喷射状出血或便纸上带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或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形成嵌顿。
发病原因
肛瘘:大部分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少数可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直肠肛管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等导致。
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
遗传因素: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职业因素: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
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妊娠与分娩:妊娠妇女,胎儿压迫盆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肛门直肠部血管扩张,同时由于体内孕激素含量上升,造成水钠潴留,血管扩张而诱发痔疮。
诊断方法
肛瘘:通过视诊可见肛周外口,按压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直肠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必要时可通过探针检查或行瘘管造影、MRI等检查明确瘘管走行。
痔疮:通过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内痔脱出情况及外痔形态,直肠指诊可排除其他直肠肛管疾病,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内痔、外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治疗方式
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准确处理,避免复发。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痔疮,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
手术治疗:适用于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常用术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肛瘘和痔疮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体现。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因长期久坐,静脉回流不畅,更易患痔疮;妊娠期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盆腔静脉受压等原因,痔疮发生率较高;有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肛瘘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痔疮患者,非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肛瘘患者伴有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时,治疗需兼顾原发病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