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常见乳腺疾病,多在产后3-4周发生,由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引起,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寒战高热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排空乳汁、热敷、用抗生素,形成脓肿需手术,孕期和哺乳期要做好护理预防,患病哺乳及自身需特殊考虑。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乳汁淤积:若产妇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过小、内陷),婴儿吸乳困难,或乳汁过多、哺乳次数过少,可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汁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环境。例如,一位乳头内陷的产妇,产后未及时纠正乳头问题,哺乳时婴儿难以有效吸吮,易造成乳汁淤积,增加急性乳腺炎发生风险。
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时,细菌可从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如婴儿口腔有炎症,吸乳时细菌可通过乳头破损处进入乳腺。
二、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患病乳房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硬块,随着病情发展,硬块可逐渐增大,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搏动性疼痛。以一位产后3周的产妇为例,其右侧乳房出现红肿,范围约3cm×4cm,皮温升高,压痛明显,可摸到边界不清的硬块。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乳房外观,触诊判断乳房肿块情况,包括肿块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为15×10/L,中性粒细胞占比80%。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鉴别乳房内的肿块是炎性肿块还是脓肿等,超声下可见炎性区域回声不均匀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排空乳汁: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法尽量排空乳汁,促进炎症消退。例如,建议产妇增加哺乳次数,每次哺乳后若有剩余乳汁,用吸奶器吸净。
局部热敷: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抗生素应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合适抗生素,但需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确保用药安全。
手术治疗:当形成乳房脓肿时,需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应选择合适的切口,以保证引流通畅。
五、预防措施
孕期护理:孕妇在孕期应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纠正乳头内陷等问题。可通过轻柔牵拉乳头等方法,使乳头突出,为产后哺乳做好准备。
哺乳期护理
正确哺乳: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法,确保婴儿含接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排空。
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卫生,避免乳头破损。若乳头有破损,可在哺乳后涂抹少量羊毛脂膏等保护乳头。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婴儿口腔有炎症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细菌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
合理安排哺乳时间:建立合理的哺乳时间表,避免乳汁淤积,一般建议每2-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
六、特殊人群考虑
新生儿:哺乳期母亲患急性乳腺炎时,哺乳需注意。若母亲体温不高,一般可以继续哺乳,但要注意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口腔不接触母亲乳房的炎症部位。若母亲使用抗生素治疗,需考虑抗生素对新生儿的影响,某些抗生素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新生儿,应选择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哺乳期女性自身:哺乳期女性要关注自身乳房情况,定期自我检查乳房,一旦发现异常(如红肿、疼痛、硬块等),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避免病情加重发展为乳房脓肿等严重情况。同时,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