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主要是肛周脓肿等,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等,可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非手术为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治疗需兼顾特殊情况。
病因
肛周脓肿:绝大部分肛瘘是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但原感染灶(内口)仍存在,引流不畅,导致瘘管形成。例如,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发生感染形成脓肿,若未得到有效彻底的治疗,就可能逐步发展为肛瘘。
其他因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肛管外伤等也可能引起肛瘘,但相对少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肛瘘,病变往往较为复杂,病程较长;克罗恩病患者除了肠道表现外,也可能出现肛周肛瘘等病变。
临床表现
流脓:瘘管常有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排出。分泌物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粗细而不同。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稠,味臭,色黄;时间较长的瘘管流脓较少,或时有时无。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体温升高等表现,封闭的外口破溃后又可流脓。
肿痛:一般情况下肛瘘不会疼痛,但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口较大时,粪便可进入瘘管引起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疼痛明显。
瘙痒:由于脓性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出现湿疹样改变。
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多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外口位于肛周皮肤远处。
诊断
肛门指检:可触及硬结样内口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流出。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有时可看到红肿炎症区。
影像学检查:
瘘管造影:将造影剂注入瘘管内,可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但对高位肛瘘的诊断价值有限。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例如,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同时避免了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引起的肛门失禁。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急性感染期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非手术治疗通常不能根治肛瘘,仅作为手术前的准备等辅助措施。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肛瘘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诊断和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儿童肛瘘相对少见,多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关,治疗上需谨慎,尽量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多采用保守治疗结合适当的手术方式;女性肛瘘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肛周皮肤敏感,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预防感染加重;老年人肛瘘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前后要加强血糖等指标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