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与粉刺在定义外观、发病机制、好发人群部位、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痤疮皮疹多样,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治疗依严重程度综合进行;粉刺是痤疮早期损害,主要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形成,治疗以改善导管角化促进排出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患病及治疗需特殊考量。
粉刺:是痤疮最基本的损害,可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为圆顶状丘疹,毛囊开口明显,可挤出黑色脂栓。
发病机制差异
痤疮: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异常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雄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过多的皮脂混合脱落的角质细胞堵塞毛囊口形成粉刺,在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痤疮损害,出现丘疹、脓疱等表现。
粉刺:主要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口角化过度,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粉刺。其中,白头粉刺是毛囊皮脂腺导管完全阻塞形成的闭合性损害;黑头粉刺则是在毛囊皮脂腺导管部分阻塞的基础上,顶端暴露在皮肤表面,接触空气后被氧化变黑形成。
好发人群及部位特点
好发人群
痤疮:多见于青少年,这与青少年时期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如成年人由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也可能患痤疮。
粉刺: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青少年时期相对更为常见,因为此阶段皮脂腺功能活跃,更容易出现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问题。
好发部位
痤疮:好发于面部,也可累及胸背部、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面部以额头、面颊、下颌等部位多见,皮疹表现多样,可同时有粉刺、丘疹、脓疱等不同损害。
粉刺:主要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额头、面颊等部位,以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单独或混合存在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区别
痤疮: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治疗。对于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粉刺,也可外用过氧苯甲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对于中度痤疮,可能需要联合口服药物,如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严重的痤疮可能需要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不良反应,育龄期男女用药前需严格避孕,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粉刺:单纯的粉刺治疗主要以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促进粉刺排出为主。可使用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等,通过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角质层细胞疏松而容易脱落,从而达到疏通毛囊皮脂腺导管,去除粉刺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局部刺激反应,如皮肤发红、脱屑等,敏感肌肤人群使用时需谨慎。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痤疮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考虑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儿童粉刺也较少见,若发生,一般不建议过早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并观察皮肤变化,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的皮肤清洁等基础护理措施。
孕妇:孕妇患痤疮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因为很多治疗痤疮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对于粉刺,若症状较轻,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等基础护理来改善;若症状较重需用药,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维A酸类等有致畸风险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痤疮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变化等有关,若出现痤疮或粉刺,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可能减弱等特点,选择温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可优先采用局部外用相对温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