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了预防针仍得手足口病是因为疫苗有局限性(覆盖范围有限、抗体产生需时间且有个体差异)和病毒有特性(传播广泛、可能变异),已患病儿童要及时就医,未患病儿童要加强防护、完善疫苗接种并提高自身抵抗力。
疫苗覆盖范围有限: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有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目前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针对EV71型病毒,只能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而不能预防其他型别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例如,若孩子感染了非EV71型的柯萨奇病毒等,仍可能患上手足口病。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会有差异,一些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即使接种了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也可能相对较弱。
抗体产生需要时间且有个体差异:接种疫苗后,人体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相应的抗体。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需要1-2周甚至更长时间。在抗体产生之前,如果孩子接触了手足口病病毒,就有可能发病。而且不同个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不同,有些孩子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量较少,不足以有效抵御病毒感染,也容易患上手足口病。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其自身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可能无法像年长儿童或成人那样产生足够强的免疫保护来完全避免发病。
病毒的特性
病毒传播广泛:手足口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病毒很容易传播。即使孩子接种了疫苗,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人员,仍然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对于年龄较小、生活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但又可能接触到传染源的儿童,比如长期在幼儿园的幼儿,由于接触人群复杂,感染风险难以完全避免。
病毒变异:肠道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虽然目前手足口病疫苗针对的EV71型病毒变异相对较缓慢,但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出现新的变异株的可能。如果出现了疫苗所针对的病毒变异较大的情况,现有的疫苗可能就无法有效预防变异后的病毒感染,孩子也就可能患上手足口病。对于不同地区的病毒流行株情况,若当地出现了疫苗未覆盖的变异病毒流行,孩子感染发病的几率就会增加。
应对及预防建议
对于已患病儿童
及时就医:如果孩子打了预防针后仍患上手足口病,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进行评估和治疗,例如对于发热的孩子,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需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但要避免不规范用药。对于出现疱疹等症状的孩子,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搔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若出现精神差、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要立即就医。
对于未患病儿童的预防
加强防护: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对于孩子的衣物、被褥等要经常清洗晾晒。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家长在照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避免孩子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粪便等。
完善疫苗接种:除了接种针对EV71型病毒的手足口病疫苗外,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为孩子接种其他疫苗,增强孩子的整体免疫力,但要明确疫苗的保护范围和局限性。对于孩子的免疫状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以提高孩子自身的抵抗力。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更要加强防护措施,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特殊的防护手段来降低感染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