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可引发多种症状。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是心排出量降低等致组织灌注不足等所致;体液潴留相关症状有水肿(右心衰较早出现,呈对称性凹陷性,可至全身)及胃肠道淤血症状(食欲不振、恶心等);还有咳嗽、咳痰(左心衰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合并感染呈脓性)、心悸等其他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一、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例如,轻度心衰患者可能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而重度心衰患者即使在轻体力活动(如洗漱、穿衣)时也会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玩耍等;老年人群可能原本能进行的日常活动,如买菜、散步等会逐渐受限。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心衰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呼吸困难的出现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可能诱发或加重劳力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好转。对于老年心衰患者,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端坐呼吸可能更为常见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女性心衰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本质是肺淤血导致的呼吸受限。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重者可有哮鸣音,称“心源性哮喘”。多于端坐休息后缓解。其发生机制除睡眠平卧时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儿童心衰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易诱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二、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
这是由于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及无氧代谢产物堆积所致。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后易疲劳;成年人群可能感觉日常活动后比以往更容易疲倦,如原本能连续爬3层楼梯,现在爬1层就感觉乏力。生活方式中,长期过度劳累、缺乏营养等可能加重乏力、疲倦等症状。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本身病变会导致心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乏力、疲倦等表现。
三、体液潴留相关症状
水肿:右心衰竭较早出现的症状,呈对称性、凹陷性,多见于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逐渐向上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老年人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减退、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可能更易发生且消退较慢。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水肿情况可能有一定波动。生活方式中,长期站立工作、久坐等可能加重下肢水肿。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体液潴留可能更为明显,水肿程度可能更重。
胃肠道淤血症状:右心衰竭时胃肠道淤血,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这些症状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等;老年人群可能原本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心衰导致的胃肠道淤血会使原有症状加重。
四、其他症状
咳嗽、咳痰: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由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合并感染时,痰可呈脓性。长期吸烟的患者,本身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心衰时咳嗽、咳痰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较难控制。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心衰时咳嗽、咳痰会加重。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主要是由于心律失常等情况导致。在合并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悸的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