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内传导阻滞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传导阻滞,分为右束支、左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等,右束支细长易发病,左束支粗短病变多较严重,发生机制与束支结构功能特点及病因致不应期变化等有关,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靠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分针对原发病和对症处理,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相对细长,容易发生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有心脏病变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等。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粗短,由双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发生传导阻滞往往提示有较严重的心脏病变,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发生机制
心脏的传导系统中,束支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传导阻滞的发生。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例,右束支细长,血液供应相对较少,所以易发生传导障碍。当各种病因导致右束支不应期延长,超过了左束支的不应期时,就会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则多是因为左束支主干发生病变,导致激动在左束支的传导延迟或中断。
临床表现
无症状的情况
部分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正常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时被发现。
有症状的情况
当心室内传导阻滞是由心脏病变引起时,可能会出现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同时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的表现。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有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症状;心肌病患者可能有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时,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心悸、头晕等不适。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诊断心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上会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比如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V2导联呈rsR′型或M型,I、V5、V6导联S波增宽而粗钝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5、V6导联R波宽大,顶部有切迹或粗钝,其前无q波,V1、V2导联呈宽阔的QS波或rS波型等。此外,还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心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心室内传导阻滞的病因。
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如果心室内传导阻滞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肺心病需要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等。
对症处理
对于单纯的、无症状的心室内传导阻滞,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如果心室内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的症状,如头晕、黑矇等,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治疗。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出现心室内传导阻滞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发生心室内传导阻滞,多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有关。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心脏功能情况,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尽量优先考虑非药物的评估和干预措施。
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心室内传导阻滞的概率相对较高,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等有关。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心室内传导阻滞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活动耐力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女性
女性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男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若出现心室内传导阻滞,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因为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影响心室内传导阻滞的病情。产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复查和评估。
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心室内传导阻滞时,要更加积极地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冠心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肺心病患者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改善呼吸功能,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延缓心室内传导阻滞病情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