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房胀痛发热常见原因是乳腺炎(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等)和乳腺导管堵塞,非哺乳期常见原因有乳腺囊性增生病(内分泌失调)和乳房外伤感染,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哺乳期乳腺炎可通过纠正含乳姿势、热敷等非药物干预,重者需谨慎用药,非哺乳期乳腺囊性增生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乳房外伤感染需清洁消毒伤口等处理。
一、哺乳期乳房胀痛发热
1.乳腺炎
原因:哺乳期乳房胀痛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乳腺炎。多因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例如,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可沿淋巴管入侵;婴儿含乳姿势不正确,导致乳汁排空不完全,乳汁淤积在乳房内,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表现: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患侧乳房可触及硬块。对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更易发生乳腺炎。
2.乳腺导管堵塞
原因:哺乳期乳腺导管堵塞也可能导致乳房胀痛发热。可能是由于乳房受压、内衣过紧等原因引起导管不通畅,乳汁积聚后引发炎症反应。
表现:乳房局部有胀痛感,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可伴有低热。
二、非哺乳期乳房胀痛发热
1.乳腺囊性增生病
原因:非哺乳期的乳房胀痛发热可能与乳腺囊性增生病有关。其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表现: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可伴有乳房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情况,体温一般不超过38℃。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乳房外伤感染
原因:乳房受到外伤后,如撞击、挤压等,若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感染,导致乳房胀痛发热。例如,乳房被外力撞击后,皮肤可能有破损,细菌入侵引起感染。
表现:乳房外伤部位红肿热痛,伴有发热,体温根据感染程度而定,可能有局部的红肿、淤血等表现,有明确的乳房外伤史。
三、诊断与鉴别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乳房的外观,有无红肿、皮疹、肿块等,触摸乳房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对于哺乳期患者,还会检查乳头情况,看有无破损、皲裂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乳房胀痛发热,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房内的结构,有助于判断是否有乳汁淤积、肿块的性质等。对于哺乳期乳腺炎,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片状低回声区,边界不清等表现;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可发现乳腺内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四、应对措施
1.哺乳期乳腺炎的应对
非药物干预:
对于轻度的哺乳期乳腺炎,首先要纠正婴儿的含乳姿势,确保充分排空乳汁。可以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例如,让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每次哺乳时间可适当延长,尽量排空乳汁。
局部热敷:用温毛巾热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胀痛。但如果乳房有红肿热痛明显且体温较高时,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扩散,需谨慎。
特殊人群提示:哺乳期女性身体较为特殊,用药需谨慎。如果炎症较重,出现高热等情况,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且使用药物期间可能需要暂停哺乳,但要注意定期挤奶保持乳汁通畅。
2.非哺乳期情况的应对
乳腺囊性增生病:
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引起的胀痛发热,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内分泌失调。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但需根据个体情况用药。
乳房外伤感染:
首先要对伤口进行清洁消毒,如果伤口较小,可用碘伏消毒后保持伤口干燥;如果伤口较大或感染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对于有发热的患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必要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