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在不同阶段外观有差异,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减轻、有鳞屑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有色素沉着或减退;不同部位湿疹特点不同,头面部、四肢等有各自表现;常伴瘙痒、哭闹不安;婴儿患湿疹需注意皮肤护理、观察变化、避免搔抓、注意室内环境适宜。
急性期
红斑丘疹:最初皮肤会出现弥漫性红斑,之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小丘疹,如针尖至粟粒大小,颜色可呈红色,这是由于皮肤炎症导致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等引起。例如,婴儿面部、额头等部位可首先出现散在或密集的红色小丘疹,周围皮肤泛红。
水疱渗出:病情进一步发展,丘疹可能会逐渐融合成水疱,水疱壁较薄,容易破裂,破裂后会有液体渗出,形成糜烂面,伴有少量渗液。这是因为皮肤表皮细胞间水肿,组织液积聚形成水疱,而炎症刺激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等成分渗出。
亚急性期
红肿减轻:红斑的颜色会有所变淡,红肿程度较急性期有所缓解。
鳞屑结痂:渗出减少后,皮肤表面会出现鳞屑,同时原来的水疱、糜烂面开始结痂。鳞屑是表皮细胞代谢加快、角化过度形成的,结痂则是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的。比如婴儿皮肤的红斑范围缩小,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鳞屑,之前的糜烂处有黄色或褐色的痂皮覆盖。
慢性期
皮肤增厚粗糙:皮肤变得肥厚、粗糙,纹理加深,这是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皮肤结缔组织增生、表皮角化过度等。例如婴儿的肘部、膝部等皮肤反复湿疹后,皮肤明显增厚,手感粗糙。
色素沉着或减退:局部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颜色较周围皮肤深;也可能出现色素减退,颜色变浅。这与炎症导致的黑色素细胞功能变化有关,炎症后色素沉着是因为炎症刺激使黑色素细胞分泌过多黑色素,而色素减退则是炎症损伤了黑色素细胞或影响了其功能。
不同部位婴儿湿疹的特点
头面部湿疹
婴儿头皮:可出现红斑、丘疹,严重时可有渗出、结痂,痂皮较厚,有时可累及前囟周围。这是因为婴儿头部皮脂腺分泌相对较旺盛,加上湿疹炎症刺激,容易出现上述表现。
婴儿面部:常见于双颊、额头、眉间等部位,急性期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为红斑、鳞屑、结痂,面部湿疹会让婴儿面部皮肤状态不佳,影响外观。
四肢湿疹
肘部:慢性期时易出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由于婴儿经常活动肘部,皮肤反复摩擦,导致皮肤增厚粗糙。
膝部:与肘部类似,也可能出现皮肤增厚、粗糙,严重时影响婴儿的活动舒适度,因为膝部是婴儿经常弯曲活动的部位。
其他部位
阴囊湿疹:男婴阴囊部位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因阴囊局部皮肤较为娇嫩,湿疹容易导致不适,且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肛周湿疹:婴儿肛周皮肤可出现红斑、瘙痒,由于婴儿便后清洁不及时等因素,容易引发肛周湿疹,瘙痒可能导致婴儿哭闹不安。
婴儿湿疹的伴随症状
瘙痒
婴儿湿疹常伴有明显瘙痒,婴儿会频繁搔抓患处,尤其是在夜间,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这是因为湿疹炎症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感觉。例如婴儿会不停地用小手抓挠长湿疹的部位,甚至把皮肤抓破。
哭闹不安
由于瘙痒等不适,婴儿会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影响婴儿的睡眠和进食。这是因为湿疹带来的不适让婴儿感觉不舒服,通过哭闹来表达。
特殊人群(婴儿)患湿疹的注意事项
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患湿疹时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首先要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轻轻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同时,要密切观察湿疹变化,若出现感染迹象(如局部皮肤红肿加重、有脓性分泌物等),应及时就医。家长要避免婴儿搔抓患处,可给婴儿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另外,要注意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在50%-60%左右,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都可能加重湿疹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