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是病程较长的乳腺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乳汁淤积、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热敷、抗生素、中医中药)和手术(脓肿引流、严重者区段切除),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乳汁淤积:对于哺乳期女性而言,若乳汁排出不畅,就容易导致乳汁在乳腺内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引发炎症,且炎症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乳腺炎。例如,乳头发育不良(过小、内陷等)会影响乳汁的正常排出,增加乳汁淤积的风险。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初始的急性乳腺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细菌持续存在,炎症就可能转为慢性。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因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乳腺,引起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紊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乳腺组织,导致炎症持续存在。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抗体可能参与了乳腺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乳房内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肿块,质地可硬可软,有的肿块可能与皮肤粘连,活动度较差。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花生米,大的可占据乳房较大范围。
疼痛:乳房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可在月经前加重,哺乳期女性疼痛可能与乳汁淤积及哺乳时的刺激有关。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为淡黄色、乳白色等,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脓性。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乳房,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检查乳头有无溢液及溢液的性状等。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慢性乳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可发现乳腺组织内的炎性病灶、脓肿形成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帮助排查乳腺肿瘤等病变,同时也能观察乳腺组织的结构变化,辅助诊断慢性乳腺炎。
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区分慢性乳腺炎与乳腺肿瘤等其他疾病,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热敷:适用于哺乳期乳汁淤积相关的慢性乳腺炎,通过热敷可促进乳腺血液循环,缓解乳汁淤积,减轻炎症。一般用40℃左右的热毛巾湿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抗生素治疗:若存在细菌感染,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若考虑细菌感染,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中医中药:一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可辅助治疗慢性乳腺炎。例如,蒲公英等中药制剂可能对缓解炎症有一定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当慢性乳腺炎形成脓肿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要注意彻底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对于一些反复发作、乳腺组织破坏严重的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乳腺区段切除等手术方式,但需谨慎评估手术对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及时纠正乳头内陷等问题,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一旦发生乳汁淤积或乳腺炎,要积极处理,避免发展为慢性乳腺炎。若在哺乳期使用抗生素,需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可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哺乳时间等。
非哺乳期女性:若患有慢性乳腺炎,要注意定期复查乳腺情况,关注肿块变化、疼痛情况等。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维持身体良好的免疫状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