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治疗分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包括排空乳汁、局部热敷;药物治疗有抗生素应用及中药辅助;脓肿形成需手术切开引流,非哺乳期乳腺炎手术需谨慎;哺乳期女性要注意营养休息及药物对婴儿影响,非哺乳期女性要排查其他疾病及监测病情。
一、一般治疗
1.排空乳汁
对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要确保充分排空乳汁是关键。可以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例如,婴儿吸吮是最好的排空乳汁方式,婴儿的吸吮能有效刺激乳腺导管,促进乳汁排出。对于因疼痛等原因婴儿吸吮不充分的情况,吸奶器的使用就很重要,每2-3小时使用吸奶器排空一次乳房,这有助于减轻乳腺导管的堵塞,缓解炎症。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也需要注意保持乳腺的通畅,但方式可能与哺乳期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评估。
2.局部热敷
在乳腺炎早期,可进行局部热敷。一般用40-50℃的温热毛巾敷于乳房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例如,研究表明,局部热敷可以使乳腺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有助于炎症的吸收。但如果乳腺炎已经形成脓肿,则不宜热敷,以免炎症扩散。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
当乳腺炎伴有感染时,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是哺乳期乳腺炎,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对婴儿的影响较小。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对大多数引起乳腺炎的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因来选择。如果是自身免疫性因素相关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评估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药物配合治疗,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一般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时才考虑使用,如怀疑有细菌感染时可选用合适的广谱抗生素。
2.中药辅助治疗
一些中药制剂也可用于乳腺炎的辅助治疗。例如,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方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后使用。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炎消肿的作用。但中药的使用需要在正规中医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形成时的手术
当乳腺炎发展到脓肿形成阶段,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术。对于表浅的脓肿,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引流,将脓肿内的脓液充分引流出来。对于深部的脓肿,可能需要在超声等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彻底清除脓液,避免残留。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某些情况,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引起的复杂病变,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乳腺区段切除等手术,但手术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复杂,手术可能会对乳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患乳腺炎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营养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因为母亲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向医生咨询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例如,如果使用了某些可能对婴儿有潜在影响的抗生素,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并将乳汁挤出,待停药后再恢复哺乳。
2.非哺乳期女性
非哺乳期女性患乳腺炎时,要注意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有时与这些疾病相关。同时,要注意保持乳腺的清洁卫生,避免外力对乳腺的损伤。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要定期复查自身免疫相关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律用药,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