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肿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初期有红、肿、热、痛小结节,严重可致全身症状,检查靠体格检查和血常规,治疗局部早期热敷用药,化脓切开排脓,重者全身用抗生素;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肛腺感染引起,好发于肛周特定间隙,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红肿等,儿童、男性易患,检查靠肛门指诊、超声、MRI,治疗早期用抗生素等非手术,脓肿形成尽早手术切开引流。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疖肿: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常因皮肤擦伤、糜烂等皮肤破损处细菌侵入引起。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发病部位主要在肛门周围的皮下、坐骨直肠窝、骨盆直肠窝等肛周特定间隙。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疖肿
局部表现:初期为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隆起,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破溃后,排出脓液、坏死组织,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一般无全身明显症状,但若疖肿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病情严重时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发热、头痛、寒战等全身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青少年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相对更易发生疖肿,而皮肤卫生状况差、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也更易罹患。
肛周脓肿
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如为坐骨直肠窝脓肿,初期局部症状不明显,但全身症状较重,可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如为骨盆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更为突出,局部症状相对较轻,仅有直肠坠胀感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可能与男性肛腺发达、分泌旺盛,且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如久坐等)易导致肛腺感染有关。对于儿童,肛周脓肿可能因尿布皮炎等皮肤问题引发肛腺感染进而导致脓肿形成,需特别关注儿童肛周皮肤护理。
三、检查方法区别
疖肿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皮肤病变部位的红肿结节等表现,触诊可感知结节的质地、有无波动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若病情较重有全身症状时,可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肛门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壁外肿块、压痛,若有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对于骨盆直肠窝脓肿,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壁饱满、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对肛周脓肿的诊断更为精准,能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及与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评估。
四、治疗原则不同
疖肿
局部治疗:早期未化脓时,可局部热敷、超短波理疗等,也可外用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已化脓的疖肿,需切开排脓,排出脓液后局部清洁换药。
全身治疗:对于症状较重、有全身症状或反复发作的疖肿,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局部用温水坐浴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脓肿初期较小且病情较轻的患者。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情况而定,如单纯皮下脓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引流,坐骨直肠窝脓肿多采用弧形切口等。对于儿童肛周脓肿,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等结构的损伤,以保证儿童肛门正常功能的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