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常见的非肿瘤、非炎症性增生病变,主要是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和腺泡增生,乳腺增生范畴更广,包含多种情况,二者在病理表现、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方法及鉴别、处理及随访注意等方面存在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和合理处理。
一、定义与范畴
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主要是乳腺小叶内的末梢导管和腺泡的增生。而乳腺增生是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它包含了乳腺小叶增生等多种情况,范畴更广。
二、病理表现差异
乳腺小叶增生:主要病理改变为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扩张呈囊状,数量增多,同时小叶内的腺泡也增多。镜下可见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小叶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地增生。
乳腺增生:除了有小叶内导管和腺泡的增生改变外,还可能涉及乳腺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乳腺间质的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等多种病理表现,病变范围相对乳腺小叶增生更宽泛。
三、临床表现区别
乳腺小叶增生: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的胀痛,疼痛具有周期性,一般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疼痛可累及乳房的外上象限,可触及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的肿块,肿块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
乳腺增生:临床表现与乳腺小叶增生有相似之处,也会有乳房胀痛、肿块等表现,但由于其包含的病理类型更多样,有些患者除了周期性乳房疼痛和肿块外,可能疼痛程度更剧烈,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表现因具体病理改变不同而有所差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乳头溢液等症状。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乳腺小叶增生: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较为常见。其发生可能与女性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因素也会增加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生风险。
乳腺增生:好发人群同样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相关因素与乳腺小叶增生类似,内分泌失调是重要因素,此外,婚育状况、哺乳情况等也有影响,未生育、生育晚、哺乳时间短的女性相对更易患乳腺增生。一些有乳腺增生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五、诊断方法及鉴别
乳腺小叶增生:主要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小叶结构紊乱,有片状低回声区等表现;钼靶X线检查也可发现相应的乳腺组织改变。在诊断时需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鉴别,乳腺纤维腺瘤一般为单个、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的肿块,而乳腺癌多为单发、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肿块,通过超声、钼靶及病理活检等可进行鉴别。
乳腺增生:诊断方法与乳腺小叶增生类似,超声和钼靶等检查可发现相应乳腺组织的增生性改变,在鉴别诊断方面同样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鉴别,其鉴别要点与乳腺小叶增生相似,但由于乳腺增生包含多种病理类型,有时需要更细致的检查来明确具体病理情况以准确鉴别。
六、处理及随访注意
乳腺小叶增生:一般以观察随访为主,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等。如果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但需谨慎用药,定期复查乳腺超声等检查。
乳腺增生:处理原则与乳腺小叶增生有相似之处,同样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有不典型增生等情况的乳腺增生患者,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理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如更频繁的影像学监测等,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进展情况。
总之,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的一种特定类型,二者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好发因素、诊断鉴别及处理随访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