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救治包括现场初步评估与处理(识别表现、立即呼救)、急救人员到达后处理(心电图检查、评估病情、再灌注治疗)、住院后后续治疗与监护(一般治疗监护、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女性、儿童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现场初步评估与处理
1.识别心肌梗死表现:心肌梗死病人常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女性患者可能胸痛症状不明显,而以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更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2.立即呼救:一旦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让专业医疗人员前来救治。同时,将患者置于舒适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二、急救人员到达后的处理
1.心电图检查:到达医院后,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心肌梗死及梗死的部位。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表现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再灌注治疗的指征。
3.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给予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禁忌证,如近期有脑出血、严重高血压未控制等情况。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适合PCI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这是目前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更有效的方法。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堵塞部位,扩张球囊使血管再通,必要时可植入支架。
三、住院后的后续治疗与监护
1.一般治疗与监护:患者收入心内科监护病房(CCU),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严格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药物:根据病情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扩大。
改善心肌重构药物:如ACEI或ARB类药物等,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3.并发症的防治
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电除颤、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心力衰竭:监测患者的呼吸、肺部体征等,一旦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加重、肺部湿啰音增多等,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减轻心脏负荷。
心源性休克:如果出现心源性休克,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必要时考虑机械辅助循环等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药物选择要兼顾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女性患者: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时除了遵循常规的治疗方案外,要注意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在心理护理方面要更加关注,因为女性可能在疾病认知、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同时,在药物选择上也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对月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3.儿童心肌梗死: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儿童心肌梗死的病因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等有关。在抢救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等治疗措施,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精确计算相关治疗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