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禁性皮炎是皮肤长期受尿液、粪便刺激引发的炎症,好发于会阴部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发红、浸渍等,预防要保持清洁干燥等;压力性创伤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溃烂坏死,好发于骨突部位,分多阶段,预防要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等,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病史患者有不同特点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失禁性皮炎:是皮肤长期暴露于尿液、粪便等刺激性液体中引发的炎症。尿液中的尿素经细菌分解产生氨,粪便中的酶和微生物等可损伤皮肤屏障,使皮肤处于潮湿、酸性或碱性环境,从而导致表皮受损、炎症反应。常见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脊髓损伤、老年痴呆、长期卧床等人群,因控制排便排尿能力受限,皮肤频繁接触排泄物。
压力性创伤:也称为压力性损伤,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多发生于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等,常见于长期卧床、坐轮椅、使用石膏或绷带固定的患者,压力使局部组织血流受阻,进而引发组织损伤。
二、好发部位
失禁性皮炎:好发于会阴部、腹股沟、臀部等与排泄物接触频繁的部位,这些部位皮肤经常受到尿液、粪便的浸泡,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压力性创伤:主要好发于骨突部位,如骶尾部是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足跟、外踝、内踝、髋部、枕骨粗隆等,这些部位因骨骼突出,皮肤覆盖较薄,在压力作用下更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三、临床表现
失禁性皮炎:局部皮肤发红、浸渍、糜烂,可伴有瘙痒、疼痛,皮肤颜色可能从粉红色逐渐变为红色、紫色,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皮肤边界一般不太清晰,与周围正常皮肤过渡较模糊,常呈片状分布。
压力性创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不同阶段。1期压力性损伤表现为局部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2期表现为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露出粉红色创面,创面清洁,无坏死组织;3期为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未外露;4期是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或焦痂;深部组织损伤表现为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紫色或褐红色硬结,或形成充血水疱。压力性创伤的边界相对较清晰,损伤形态与受压部位的解剖结构相关。
四、预防措施差异
失禁性皮炎:重点在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排泄物,可使用皮肤保护剂,如含有氧化锌的护臀膏等,减少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选择合适的失禁护理用品,如吸水性好的尿垫等,定期更换尿垫,保持会阴部等部位通风透气。对于长期失禁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刺激性排泄物的产生。
压力性创伤:主要是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装置,如气垫床、减压坐垫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摄入,以维持皮肤的正常修复功能,对于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要注意骨隆突处的护理,使用软枕等将骨突部位悬空,减轻压力。
五、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失禁性皮炎可能因尿布更换不及时等引起,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尿布,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儿童压力性创伤多因长期固定体位或不合理的护理导致,如小儿骨科术后固定患者,要注意固定部位的皮肤评估,定时调整固定装置,避免局部压力过大。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本身较为脆弱,弹性下降,血液循环较差,更容易发生失禁性皮炎和压力性创伤。对于失禁的老年患者,要加强皮肤监测,及时清理排泄物;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翻身护理要更加细致,可使用专业的减压设备,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证皮肤修复所需营养。
特殊病史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常伴有大小便失禁,易发生失禁性皮炎,同时因肢体活动障碍易发生压力性创伤,需要双重关注皮肤情况,制定全面的皮肤护理计划;脑血管意外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同样面临失禁性皮炎和压力性创伤的风险,要注重基础护理,预防两种皮肤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