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常见肛肠疾病,由肛腺感染等感染因素及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引起,有局部疼痛、红肿、波动感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MRI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坐浴,手术治疗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术,可通过保持肛门清洁、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处,肛窦易受损伤及污染,如粪便损伤肛窦,细菌侵入肛腺后,可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蔓延,从而形成肛周脓肿。儿童由于肛腺发育相对活跃等因素,肛腺感染导致肛周脓肿的情况相对较多见。
其他感染蔓延:如肛周皮肤感染、尿道炎、膀胱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可蔓延至肛周间隙引发脓肿。
2.其他因素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身体对细菌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肛周脓肿。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杀菌功能受到影响,细菌容易滋生繁殖,进而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导致肛管直肠局部黏膜充血,抵抗力下降,易诱发肛周脓肿。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饮食等生活方式上更易出现此类情况,但这也与个体差异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起初为胀痛,随后可逐渐加重为持续性跳痛。在排便、行走或受压时疼痛加剧。例如,患者行走时因臀部的压迫,疼痛会明显感觉加重。
红肿:病变部位出现红肿,伴有硬结,压痛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可能扩大。
波动感: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波动感,这是诊断肛周脓肿的重要体征之一。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严重时可超过39℃。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不易控制。儿童患肛周脓肿时,发热相对较常见,且体温波动可能较大。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肛管直肠内的硬结、压痛,以及波动感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发现肛周的脓肿病灶,明确脓肿的大小、位置等,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对于儿童等不配合检查的患者,超声检查相对较容易进行且无辐射危害。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肛周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一般在病情相对复杂或其他检查难以明确时才会选择。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
坐浴:可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儿童坐浴时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且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这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通过切开脓肿,排出脓液,可迅速缓解症状。对于不同位置的肛周脓肿,手术切口选择有所不同。例如,低位肛周脓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式来保证引流通畅。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儿童要注意便后的清洁,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周皮肤。
2.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长期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例如,增加蔬菜摄入可使大便软化,减少对肛窦的刺激。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