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是一组具脊柱关节病临床和(或)放射学特征、不符合已确定分类标准、处早期向明确脊柱关节病过渡状态的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16-35岁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有关节及关节外表现,影像学有相应表现,诊断靠综合判断、需鉴别,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需长期关注综合管理且要考虑不同因素个体化诊疗。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可见于不同年龄,多见于16-35岁的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可能使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比如男性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疾病早期的一些关节症状表现上与女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无绝对性别特异性的典型差异表现。
关节表现:可累及外周关节,以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受累较为常见,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也可出现中轴关节相关表现,比如下腰部疼痛、僵硬,活动后缓解,休息时加重等,但症状往往不如强直性脊柱炎典型和严重。部分患者可能有附着点炎,如跟腱附着点、跖腱膜附着点等部位的疼痛、压痛。
关节外表现:有的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结膜炎、虹膜炎等;还可能有皮肤黏膜表现,像银屑病样皮疹、口腔溃疡等;少数患者有肠道症状,如腹泻等,但一般程度较轻。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中轴关节可能出现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改变,但相比强直性脊柱炎,其X线表现相对不典型,骨质破坏等改变不如强直性脊柱炎显著。外周关节X线可能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表现。
CT及MRI表现:CT有助于发现早期的骶髂关节病变,可能看到骶髂关节的轻微炎症、水肿等情况;MRI对软组织及早期骨髓水肿等病变显示更敏感,能更早发现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骶髂关节及外周关节的病变迹象,比如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这些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临床主要依据患者的关节症状、关节外表现等,实验室检查可能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但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HLA-B27阳性在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中也较常见,但不是确诊依据。影像学检查用于辅助判断关节病变情况。目前有一些国际或国内的诊断参考标准,需要排除其他能引起类似关节症状的疾病后才能考虑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有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类风湿因子等抗体常阳性;强直性脊柱炎有典型的骶髂关节及脊柱病变表现,影像学上骶髂关节破坏等改变更典型和严重。
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对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如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热敷等,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等症状;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患者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关节,可以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游泳等,对脊柱关节负担较小;同时注意保暖等,避免受凉加重关节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运动方式的安全性和适度性,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成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
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关节疼痛等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不同,比如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有明确适应证且权衡利弊后使用。对于部分有中轴关节症状倾向或有一定炎症表现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但需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综合管理的疾病,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