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乳腺炎具有特定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上发病多见于25-35岁生育期女性,有单发或多发乳房肿块、不同程度疼痛、部分乳头溢液,病程长呈慢性迁延性;影像学中超声见低回声等肿块,X线摄影有结节影等,MRI示肿块T2高信号及环形等强化;组织病理学镜下见肉芽肿形成伴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阴性。
发病年龄: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在25-35岁左右,不过也有少数青少年或绝经后女性发病的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可能起病相对较急,而绝经后女性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
乳房肿块:常为单发肿块,也可多发,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或乳腺实质内,肿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1-5cm左右,质地较硬,边界多不清楚,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皮肤红肿,红肿范围可从局部小范围到较大区域,皮肤温度可升高。
疼痛症状: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在月经前期可能疼痛会加重,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能感知疼痛的细节,而绝经后女性可能对疼痛的描述相对模糊。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乳头溢液的产生与乳腺导管受炎症累及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的乳头溢液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需要与其他乳腺疾病引起的乳头溢液相鉴别。
病程特点:病程一般较长,呈慢性迁延性,有的患者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在病程中病情可能会有波动,时好时坏,年轻患者可能因为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好,在早期积极治疗下病情缓解相对较快,但如果治疗不规范,病程容易反复,而绝经后女性由于机体功能逐渐衰退,病情可能更易迁延不愈。
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可见乳腺内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的可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表现,超声检查对于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的超声表现可能类似,但在判断病变的细微结构上,年轻患者由于乳腺组织相对致密程度可能与绝经后女性不同,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结节影,密度增高,边缘模糊,有的可伴有周围组织的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结构扭曲等表现,乳腺X线摄影对于发现一些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的显示可能不如超声清晰,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相对疏松,X线摄影显示相对清晰些,但也各有优缺点,需要相互结合。
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乳腺内肿块,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MRI对于发现多灶性、双侧性病变有优势,在评估病变范围方面较超声和X线摄影更准确,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主要是在病变的信号强度和强化方式上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在病变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上,年轻患者由于乳腺组织的特点可能显示得相对更清晰些,因为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柔软,MRI成像时受干扰相对小。
组织病理学特征
镜下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肉芽肿形成,可见以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肉芽肿可位于乳腺小叶内或小叶周围,破坏乳腺小叶结构,不同年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都是以这样的肉芽肿性炎症改变为主要特征,但在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免疫反应相对活跃,可能炎症细胞浸润相对更明显,而绝经后女性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炎症细胞浸润可能相对轻一些。
特殊染色:抗酸染色一般为阴性,排除结核性肉芽肿可能,通过特殊染色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与其他类似乳腺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对于准确诊断肉芽肿乳腺炎非常重要,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患者,特殊染色的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