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乳头内陷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前者与发育、遗传有关,后者由乳腺疾病、外伤手术等引起,影响局部卫生和青春期后哺乳,通过视诊、手法检查诊断,可非手术牵拉、吸引,少数情况手术,日常需清洁、选合适内衣、定期观察,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干预保障女童健康。
一、定义与分类
女童乳头内陷是指乳头不能突出于乳晕平面,反而向内凹陷的一种情况。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乳头内陷多因乳头、乳晕的平滑肌发育不良,肌纤维向内牵拉,再加上乳头下缺乏支撑组织所致;后天性乳头内陷则可能由外伤、手术、乳腺疾病等引起。
二、发生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时期,乳头和乳晕的相关组织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乳头内部的纤维组织、平滑肌等结构发育不完善,使得乳头无法正常突出。例如,胚胎时期乳腺始基的发育异常可能影响到乳头的正常形态发育。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乳头内陷的遗传倾向,女童发生乳头内陷的概率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乳腺组织的发育等相关基因,从而导致乳头内陷的发生。
2.后天性因素
乳腺疾病:某些乳腺疾病可能引发乳头内陷,如乳腺肿瘤,肿瘤组织侵犯乳腺导管、韧带等结构,可牵拉乳头导致内陷;乳腺炎等炎症性疾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进而牵拉乳头引起内陷。
外伤或手术:胸部受到外伤,或者因乳腺相关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后,可能导致乳头周围的组织损伤、瘢痕形成,影响乳头的正常位置,从而出现乳头内陷。
三、对女童健康的影响
1.局部卫生问题:乳头内陷时,局部容易积聚污垢、分泌物等,若不及时清洁,容易引发感染,出现乳头乳晕部位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影响女童局部的健康。
2.哺乳影响(青春期后可能出现):进入青春期后,若女童乳头内陷未得到纠正,可能会影响日后的哺乳。乳头内陷会使婴儿难以含接乳头,导致哺乳困难,进而可能影响乳汁的正常排出,增加乳腺炎等哺乳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诊断方法
1.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女童乳头的外观,判断乳头是否内陷以及内陷的程度等情况。可以看到乳头不能突出于乳晕平面,而是凹陷进去。
2.手法检查:医生用手指轻轻挤压乳晕周围组织,尝试将内陷的乳头牵拉出来,观察乳头的回缩情况等,进一步明确乳头内陷的具体状况。
五、治疗与干预措施
1.非手术干预(适用于多数女童)
乳头牵拉法:在女童年龄较小的时候,可由家长每天轻轻地将乳头向外牵拉,每次牵拉的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牵拉的力度和次数。通过持续的牵拉,利用外力作用逐渐纠正乳头内陷的情况。这种方法需要家长有耐心,长期坚持操作。
吸奶器吸引:可以使用专门的乳头吸引器,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通过吸引的力量来牵引乳头,帮助乳头突出。但使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吸引器,并且控制吸引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对女童乳头造成损伤。
2.手术干预(少数情况):如果女童到了青春期后乳头内陷仍未得到纠正,且有强烈的治疗意愿等特殊情况,可考虑在适当的年龄(一般建议青春期后身体发育基本稳定时)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日常护理建议
1.保持局部清洁:家长要帮助女童保持乳头及乳晕部位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轻轻清洗乳头和乳晕,清洗后要将局部擦干,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2.选择合适的内衣:给女童选择合适尺码、质地柔软的内衣,避免内衣过紧对乳头造成压迫,影响乳头的正常发育。内衣的材质应透气,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3.定期观察:家长要定期观察女童乳头内陷的情况是否有改善,以及局部是否有异常变化,如红肿、疼痛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女童乳头内陷需要家长密切关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女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青春期前积极干预对于改善乳头内陷状况、减少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