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等引起,有流脓、肿痛等症状,需手术治疗;痔疮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等,有便血、肛门不适等症状,治疗有一般、非手术、手术等方法,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少数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特异性炎症、恶性肿瘤、肛管外伤等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痔疮: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等有关,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为常见诱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二、症状表现
肛瘘: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可排出气体或粪便。当瘘管通畅时,局部症状可较轻;当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可在肛周皮肤发现一个或多个外口,按压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有痔核脱出,初期痔核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核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以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三、检查方法
肛瘘:
直肠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查内口位置,但要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明确肛瘘的复杂程度、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内痔脱出等情况。
直肠指诊:主要用于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以及有无出血点等。
四、治疗原则
肛瘘: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管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常用手术方法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
痔疮:
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疮,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的初期。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防止再脱出。
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用药治疗(如栓剂、膏剂等)、注射疗法、物理疗法等。
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可考虑手术,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血栓外痔剥离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肛瘘多为单纯性肛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保持肛周清洁、坐浴等,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尽量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影响排便功能。儿童痔疮相对少见,多与便秘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首先以调整饮食、排便习惯等非手术治疗为主,若需手术应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方法。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痔疮较为常见,治疗时需兼顾胎儿安全。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局部使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等缓解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分娩后痔疮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需注意产后的护理和预防复发。
老年人:老年人肛瘘和痔疮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症状较轻的肛瘘和痔疮,可先尝试保守治疗;若需手术,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