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有症状表现、体征表现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异常。症状表现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体征表现有肺部可闻少量湿性啰音、心脏有心率加快及第三心音奔马律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中脑钠肽等水平升高,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体力活动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减退,无法满足身体活动时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例如,患者在快走、爬楼梯等轻度体力活动后,就会感到呼吸急促,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缓解。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耐量本身会下降,但如果是原本体力较好的人出现这种变化则需警惕。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曾患心肌梗死等,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更应重视。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入睡后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是由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而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肺淤血加重所致。在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增加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风险。
(二)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能量供应减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都需要考虑心力衰竭的可能,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群。例如,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打扫房间、上下楼层等,现在却感到力不从心。
(三)水肿
早期心力衰竭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多从足部开始,尤其是踝关节部位,在傍晚时较为明显,早晨起床时可能减轻。这是由于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在组织间隙。对于老年人,下肢水肿可能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混淆,如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等,但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通常还会伴有其他心力衰竭的征象。对于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下肢水肿时需要鉴别是心力衰竭还是肾脏疾病导致。
二、体征表现
(一)肺部体征
早期可能在肺部听到少量湿性啰音,多见于两肺底。这是因为肺淤血导致肺部出现渗出液,听诊时可闻及这些湿性啰音。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肺部啰音的鉴别需要更加谨慎,但如果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其他表现,则提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相关的肺淤血。
(二)心脏体征
心脏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这是心脏为了代偿泵血功能而增加的心率。同时,可能听到第三心音奔马律,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快速充盈时引起室壁振动所致。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基础的人群,出现心脏体征的变化需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异常
(一)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BNP和NT-proBNP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当心脏功能受损时,心室壁张力增加,会促使心脏分泌BNP和NT-proBNP。一般来说,BNP>100pg/ml,NT-proBNP>300pg/ml(年龄<50岁)、NT-proBNP>450pg/ml(年龄50-75岁)、NT-proBNP>900pg/ml(年龄>75岁)时需考虑心力衰竭可能,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监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力衰竭。
(二)超声心动图
可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心室壁厚度改变、心室腔大小变化、射血分数降低等。射血分数(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EF值大于50%,如果EF值降低则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可能存在心力衰竭。对于有心肌病等心脏结构异常的人群,超声心动图是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手段。



